大多数人认为项羽政治能力较弱,认为他会把中国带回战国时代,引发战乱和分裂。但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任何理智的人都知道,项羽不是不清楚这一点的。实际上,项羽在灭秦之后的分封政策,恰恰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与深思熟虑的智慧。因此,我的结论是:如果项羽最终胜利,那么那个时代或许会被称为“楚朝”。
为什么我这么说?请听我详细分析——
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诸侯联军攻破函谷关,完成了天下人“诛暴秦”的夙愿。如何处置秦朝遗留下的权力结构和领土呢?在诸侯会盟时,已经达成了恢复六国的共识。在这个时刻,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这个约定,否则便等同于重新暴政的秦朝。统一天下的时机仍然遥远,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项羽深知此时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而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赢得民心,获得天下的信任。于是,项羽将十八个王国分封出去。
有人说项羽是历史的倒退者,但要想出击重拳,必须先收回拳头。项羽在此时利用自己的权力,提前为未来的统一做足了铺垫和准备。
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已经在为未来的计划做出精心布局。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些人物,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项羽的雄才大略。
首先是项羽自己所掌控的力量。如果项羽真如外界所说想恢复周天子时代,为什么他将如此多的王国分封出去,但他仍然留用了多年的得力助手——龙且、季布、钟离昧、虞子期等?这是因为项羽深知,战争远未结束,还不是能够高枕无忧的时候。此时,楚军仍需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出征,因此项羽没有放松警惕,军队也未曾松懈。
有些人认为项羽放弃关中、定都彭城是一个大失误,但我不这样看。在围棋中,有一种开局叫做“天元开局”,选择这种方式的棋手往往实力压倒对手。我们来看当时秦末各方诸侯的实力,楚军的力量能够轻松碾压其他势力。彭城之战正是一个证明。项羽选择彭城作为西楚的都城,自封“西楚霸王”,这实际上是看中了彭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彭城四通八达,方便项羽从四面出击,一旦天下有变,项羽便可以凭借其西楚霸主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出征,举起正义的旗帜,平定乱局。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天下共主”义帝熊心。此时,他已经失去了政治价值,项羽为了避免他成为自己的拖累,将熊心派往湖南,并在途中将他除掉。
项羽必须将重心放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无法兼顾南方的治理。因此,他将三位亲密盟友派往南方守卫,分别是临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和衡山王吴芮。英布是项羽的女婿,自然支持项羽,而吴芮和共敖则是长期随项羽作战的将领,没有野心,虽然他们未必能成为强大的支持力量,但至少不会成为负担。
至于关中,项羽当然不可能亲自留下来,而刘邦则不是一个能够轻视的对手,项羽也不敢将这一战略要地交给他。因此,汉中成为了刘邦的封地,严格来说,刘邦仍然是在关中称王,这并不算失信于天下。接着,项羽任命章邯、司马欣、董翳等秦国的旧将驻守关中,监视刘邦的动向,防止他北上。即便这三位王爷有所反抗,也不会投降项羽,项羽对此也能安心。
接下来是项羽在其他地区的分封,表现得尤为有趣。
首先看赵地,按理说,陈馀在赵国复国的过程中功劳最大,但项羽却没有封他为王,而是仅封为侯。反而是项羽的死对头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张耳部将申阳被任命为河南王,项羽通过这些举措打破了陈馀与张耳之间的联盟,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削弱了赵国的力量。
在魏国,项羽则选择封魏豹为西魏王,司马卬为殷王,再加上张耳派系的申阳,整个魏国被三股势力瓜分。魏豹作为魏国王室的贵族,必定与司马卬和申阳产生冲突,进而拖累魏国的内乱。
至于齐国,项羽没有封威望最高的田荣为王,而是封田巿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这样一来,齐国被分裂成多个势力,田荣必定心生不满,田巿、田都和田安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项羽将山寨燕王韩广封为辽东王,这显然是在挑拨燕国的内部矛盾。韩广的部将也被任命为燕王,而项羽则完全剥夺了韩王的权力。
如此一来,燕国、赵国、魏国、齐国的内乱不可避免,项羽只需静待时机,名正言顺地出兵平定这些国家。当这些诸侯开始互相争斗时,项羽便可以以正义的名义出征,消灭他们。通过这种方式,项羽不仅没有失信于天下,还找到了平叛的理由,一举两得。
最终,事情的发展正如项羽所预料的那样,诸侯国纷纷内乱。项羽冷笑着说:“给你们机会,你们也不中用!”于是他出兵一举击败了这些诸侯。然而,项羽低估了刘邦的能力,同时未能预料到齐国人民战争的困境。
因此,尽管项羽最终失败,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志在一统天下的雄心和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