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战国时期杰出的将领时,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白起、王翦、李牧与廉颇等四大名将,其中秦国和赵国各自占据了两席。然而,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在战国后期,秦国因商鞅的变法而迅速崛起,而赵国则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展现出强大的实力,这使得他们在众多国家中具备了称霸的资本。然而,今天我们要提到的这位将军,似乎在历史的舞台上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名字是匡章,是一位在战国时期被严重低估的军事家,曾数次大胜秦国。如果他能够继续领导齐国,历史的轨迹或许会有不同,齐国也许不会面临灭亡的惨境。
相比于春秋时期的强盛,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显得相对黯淡,这主要是由于内部的激烈争斗和政治动荡。最终,田氏家族代替了齐国的统治,而后又遭到了乐毅率领的五国诸侯联军的征讨,齐国的75座城池中仅剩下两座未被攻破。尽管田单后来努力复国,但齐国的军事实力已大为削弱,从此退出了争霸的行列。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国与秦国的地理距离也使得其在战国后期显得更加孤立无援,秦国在征讨其他六国之时,齐国往往只能坐观其变,最最终埋下了自我灭亡的伏笔。
那么,匡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他的首次出场是在公元前334年,当时他以辩论家的身份出现在齐、魏两国的徐州会谈上。凭借出色的口才,他成功迫使魏国国相惠施承认齐国国王的合法性。与此同时,秦国的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到了公元前323年,秦国开始对齐国发起军事攻势,借道韩魏,在如今的山东曹县发起进攻,而此刻由匡章率领的齐军则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
当时的秦军纪律严明,并下令称只要能够斩获齐国国王的人,便可被封爵万户,还能获得两万两黄金的丰厚赏金。面对这样的压力,匡章机智地利用了秦军对当地地形的陌生,巧妙地派遣间谍潜入敌军,利用敌军内部的矛盾多次制造混乱,最终导致秦军在战斗中节节败退,狼狈而逃。
到了公元前314年,匡章率领十万大军进攻燕国。然而,这场战役中,燕国人团结一致,奋起反抗匡章手下士兵的侵略行动,导致齐军寸步难行,最终选择了撤退。转眼至公元前296年,匡章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战。在孟尝君的支持下,他联合齐、魏、韩三国,经过长达三年的苦战,成功攻入秦国的函谷关,匡章因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突破函谷关的武将。只是就当诸侯联军准备进一步打击秦国时,孟尝君却做出了妥协的决定,接受了秦昭王的割地议和提议,由此错失了彻底消灭秦国的良机。
史书上虽然对于匡章参与的战役记载不多,但每一场战争都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桑丘之战首次让秦国意识到齐国的实力,在此后20年里,两国未曾交兵。而在垂沙之战中,匡章带领联军成功攻下楚国宛、叶以北的战略要地,并重创楚国,让其国力大幅减弱。函谷关之战的胜利更是将秦军逼回关内,失去了在关外所攻下的土地,显著减缓了秦国的入侵步伐。
可惜的是,匡章去世后,齐国的人才凋零,国家的君臣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令齐国在对抗秦国发展的过程中错失了最佳时机。如果匡章能够继续展现他的才能和领导力,齐国的命运或许将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