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朝建立初期的优秀功臣之一,曾先后担任太傅、中书右丞相以及参军国事等多个重要职位,还兼任太子少傅,最终被封为魏国公,成为开国“六王”中的核心人物。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与重视可见一斑,称他为“万里长城”,并且后来的历史学者们也广泛认为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中的佼佼者。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负责在北平留守时不幸感染了背疽,病情一度有所好转。朱元璋对此十分关心,立即派遣使者将他从北平接回南京。然而,进入洪武十八年(1385年)后,徐达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在南京去世,享年仅五十四岁,留下了无数惋惜。
关于徐达的去世,一些人认为朱元璋对他怀有不良用意,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在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朱元璋曾对许多功臣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很难说徐达能够幸免于难。其次,流传着一些民间传说,称徐达是因食用了朱元璋赐的蒸鹅而感到悲伤,最终泪流满面去世。尽管这些传闻颇具戏剧性,但缺乏可靠证据来支持,因此我们并不应轻易将其视为真实的历史。至于徐达是否因朱元璋之手而死,答案显著是“否”,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早已得到了证明。
从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整体背景来看,许多人认为他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措施,旨在巩固朱允炆的皇位,这确实是部分原因。然而,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原因,许多功臣在其任职期间存在贪污腐败等不当行为,在朱元璋的眼中,他们与早期的忠诚形象截然不同,是必须被剔除的对象。此外,有些功臣可能还因卷入官场丑闻而受到牵连。因此,功臣被处置的原因并不单一,背景也十分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太子朱标的去世是在洪武二十五年,而徐达的离世时间显然早于朱标。如果说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允炆的皇位而动手杀害徐达,从时间的角度考虑,这种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徐达个人究竟有什么问题呢?尽管他在朝中曾担任宰相,但与权臣李善长和胡惟庸有着显著的不同,徐达的性格十分谨慎且低调,处理事务从不张扬。他多年来在北平任职,远离权力中心,并没有积极参与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那么究竟他犯了什么错?如果徐达真有过失,朱元璋完全应当早有反应,让世人知晓他的所作所为。这样的事实令人深思,徐达的死因至今依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