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皇太极多年来将中央集权体制稳固地建立在八旗制度之上,他的努力成功地为清朝构建了强大的皇权基础。尽管他未在生前明确指定继承人,但他已经在八旗体系中营造了一个相对独大的局面,因此,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皇太极一脉的优势相对明显。
在权力的真空期,八旗内部分化成了三大主要势力。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代,八旗的旗主,也就是掌旗贝勒(皇太极即位后,开始建立王爵体系,八旗旗主也都被封为王,贝勒成为了亲王和郡王之下的第三等爵位)是权力舞台上的核心人物,次一级的则是不掌旗的贝勒,虽然是宗室成员,也有一定的发言权。至于旗下的官员,他们往往只能是旁观者,没有发言的权力。如果某个旗主突然去世,这个旗帜就会陷入权力真空,旗下的官员往往无力决定旗帜未来的走向。
豪格,作为正蓝旗的领袖,若他继位,正蓝旗势必会超越两黄旗,因此,两黄旗自然不会真正支持豪格,这也是豪格未能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
后来,多尔衮的皇位竞争失败,主要也是因为两黄旗的反对,尤其是在他拒绝了阿济格和多铎的劝谏之后,两人直接说道:“你不即位,难道怕两黄旗的大臣吗?”尽管其中有激将的成分,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两黄旗的强大,连掌旗的亲王都心存忌惮。
除了两黄旗,正蓝旗虽算得上是忠诚于皇室的势力,但在当时,正蓝旗的作用几乎是起到了“打酱油”的角色。正蓝旗由豪格掌控,豪格性格复杂,既有“英毅和多智略”的军事天赋,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肃亲王,也是皇太极在位期间唯一一位被重用并封王的皇子。皇太极重用豪格,除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众多儿子中,豪格实属为数不多的可用之才。
然而,豪格的军事才能无法掩盖他在家族中的困境。掌管户部的豪格,竟然对掌兵部的堂兄岳讬所表现出的“不满”行为有所反感。岳讬不满豪格的权力逐渐扩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表示强烈不满,加之他是皇太极的心腹,能够发出几句牢骚也可以理解。然而,豪格身为皇太极的亲生儿子,对父亲也不满,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显然是愚蠢的,皇太极因此对他十分失望,最终将两人降为贝勒,并且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至于豪格的正蓝旗,他的管理明显缺乏控制力。尽管正蓝旗忠于皇室,但在皇位争夺战中,正蓝旗并没有像两黄旗的大臣那样积极地展现武力,去震慑其他王公贝勒,也没有看到任何元老站出来极力游说两黄旗支持豪格。豪格最终被多尔衮所害,正蓝旗甚至没有人站出来为他死磕。
因此,正蓝旗忠诚于皇室的说法也许有些牵强。豪格身在正蓝旗,表面上看似忠诚,但实际上正蓝旗的尴尬地位并不能与两黄旗一同支持顺治帝。豪格死后,正蓝旗的立场依旧是支持他,这才算是忠诚。
第二类反对皇太极一脉继位的势力,主要是努尔哈赤的三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他们分别掌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并且支持多尔衮继位。
努尔哈赤死后,三兄弟接管了两黄旗,而皇太极继承大汗之位后,依照惯例将自己所掌的两白旗与两黄旗互换旗色,并对三兄弟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削弱。最终,三兄弟掌管的两黄旗变成了两白旗。
在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因为阿济格擅自主持弟弟多铎的婚礼而将他降职,改由多尔衮接管镶白旗。阿济格性格粗鲁,毫无谋略,最终和多尔衮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兄弟关系也变得紧张。如果阿济格能够依靠更强大的支持力量,或许就能赢得这场权力斗争。但在当时,多尔衮的优势逐渐显现。
第三类,倾向支持皇室的一派势力,虽然实力最弱,但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敏由于想自立门户,最终被幽禁致死。皇太极因此将镶蓝旗交给支持自己的济尔哈朗管理,济尔哈朗在政治上非常谨慎、忠诚,在皇太极去世后,他本能地支持豪格继位,并期望豪格能够对抗多尔衮。然而,豪格最终被多尔衮所害,济尔哈朗最终也失去了权力。
如果当时岳讬和萨哈廉兄弟能够幸存,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强力支持两黄旗,这样或许能够直接促使顺治帝顺利继位。多尔衮也可能未能成为摄政王,历史的进程也会因此改变。
面对这些势力的复杂关系,多尔衮并没有选择与其他人拼死斗争,而是选择了一条较为安全的道路:拥立年幼的顺治帝,并成为摄政王。这样一来,他不仅能避免阿济格和多铎的背后暗算,还能借助顺治帝年幼的优势掌握实权,最终完成了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利益的目标。
如果多尔衮像阿济格那样莽撞,采取武力解决问题,清朝内部无疑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混战,结果无法预测。而明朝可能也会因清朝的混战错过了灭亡的最佳时机,错失入关的大好机会。最终,大清能否完成蛇吞象之举,也就成为了悬而未决的问题。
总之,清朝的崛起与运气息息相关,努尔哈赤的草创,皇太极的力挽狂澜,再到多尔衮的机智决策,都为大清的成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