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向汉中发起进攻,曹操则派遣夏侯渊和张郃前来迎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事对抗。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次年,直到黄忠在定军山成功斩杀夏侯渊,曹魏军队因此遭受重大打击,士气急剧下降,局势对曹魏越来越不利。面对缺乏粮草和低落的士气,曹操不得不下令撤兵,最终放弃了对汉中的控制。
进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成功占领汉中,并自称为汉中王,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同年,关羽自江陵出兵,北上攻打襄阳和樊城,展开了一场极为激烈且充满悲壮色彩的战斗。当年年底,襄樊一带的战斗仍在继续,突然,孙权出兵夺取了江陵。关羽得知这一消息后震惊不已,立即决定放弃襄樊的攻势,急忙带领军队返回。然而,他在临沮遭遇了孙吴军队的围困,并在战斗中被斩杀。临沮距离益州只有二十里,关羽几乎已触及目标,但却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
回顾关羽在得知江陵失守后的行进路线,不难发现其决策具有一定的谜团。事实上,他完全有可能选择通过临沮直达奉节,与蜀汉的大军汇合。然而,关羽却决定绕道而行,经过江陵,直到察觉形势不妙才决定撤回麦城。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关羽作出如此选择呢?
回顾建安二十年,刘备成功占领益州,并稳固了自己的根基。根据约定,孙权要求刘备归还荆州,但遭到拒绝,导致孙权心生怒意,派吕蒙西进,迅速夺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紧急率兵前往援助荆州守将。然而,在曹魏的威胁依然悬在头顶之时,孙刘两家最终选择恢复冷静,开始了和谈。关羽和鲁肃分别担任谈判代表,双方各自佩带武器赴会,最终达成协议:以湘江为界,刘备控制荆州北部三郡,孙权则归还夺取的夷陵。
建安二十二年,曹魏与孙吴在濡须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张辽以八百兵力成功击败了十万吴军,这一战震动了整个华夏,几乎将孙权亲自击败。随后的建安二十三年,北方的乌桓和鲜卑开始威胁中原边境,曹魏国内的耿纪和吉本也发动了叛乱,局势愈发严峻。同时,南方的宛城发生叛乱,直接威胁到襄樊的安全。
同年,刘备带领精锐将领和大军进攻汉中,马超、黄忠、张飞、赵云等猛将同曹魏的夏侯渊、张郃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一直持续到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魏军队失去了主将,士气大幅下滑。曹操亲自出征支援,但由于粮草被赵云和黄忠截获,曹操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撤退。刘备趁机占领了汉中,并命令刘封和孟达驻守上庸,自己则自称汉中王,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力。
此时,刘备基本完成了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唯一剩下的就是襄樊的军事行动。关羽负责防守荆州,并被指派北伐。江陵由刘备的小舅子糜芳把守。在襄樊战役初期,关羽因庞德的箭伤稍作停顿,但在八月的连绵大雨中,他成功通过水淹敌军,俘获了于禁并斩杀庞德,击败了曹魏的三万大军,震慑了华夏。
此时,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达到了巅峰,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准备北上,计划翻越秦岭进入渭河谷地,攻占长安。关羽的胜利使得荆州的局势似乎一片光明,若能占领襄樊,关羽可能北上攻取宛城和洛阳,并与刘备的大军在中国的第二、第三阶梯线汇合。然而,就在此时,一场阴谋悄然展开。孙权感到威胁,决定出兵袭击关羽。
回顾孙刘联盟的背景,原本是赤壁之战后促成的,但随着刘备集团逐步占据益州、拒绝归还荆州,以及关羽对孙权提亲的拒绝,孙权的怒火彻底爆发。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秘密向曹操上书,商讨共同对付关羽的策略。曹操大喜,随即派徐晃增兵支援襄樊。曹操和孙权的合作实际上是各自利用,曹操通过故意透露孙权的意图,让关羽意识到威胁并主动撤兵。关羽得知消息后犹豫不决,未能立即南撤,而是继续试图占领襄阳和樊城,甚至请求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出兵援助,但两人未作回应。
到了十一月,孙权的军队成功控制了江陵,关羽的防线崩溃。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下,关羽最终决定退兵。尽管临沮到益州的通道依旧畅通,但关羽并未选择这一捷径,而是重新向江陵进发。在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关羽最终南撤,并被孙吴军队围困于麦城。
麦城原本是一个险要的防守之地,关羽本可以在此等待援军。然而,陆逊占领夷陵后切断了关羽的后路,且城内缺乏粮草,士气低落。关羽的处境愈发艰难。最后,关羽试图通过假装投降来争取时间,但被孙吴大臣吴范识破。吕蒙派遣潘璋切断了关羽与益州的联系,最终关羽被擒并在麦城被斩杀。至此,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孙吴的地盘也进一步扩展。
建安二十五年,吕蒙因病去世,陆逊接掌孙吴的军权。翌年,刘备虽然称帝并准备复仇,但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刘备集团的军事实力大幅削弱。两年后,刘备死于白帝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主政的时代。
通过对襄樊至江陵战役的分析,可以看出,关羽在江陵失守后并未立即返回益州,其背后有着他的深思熟虑。他曾认为自己依然拥有足够的兵力与孙吴抗衡,并希望通过夷陵通道得到增援。然而,最终未能如愿,他在麦城的决定成为了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