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曹魏的权臣司马昭派遣邓艾和钟会率领大军征讨蜀汉。邓艾乃是一位擅长军事的将领,他凭借着敏捷的才能,出乎意料地悄然渡过阴平小道,直逼成都的门户——绵竹。在邓艾战胜蜀汉名将诸葛瞻之后,蜀汉的后主刘禅无奈之下选择了投降。按理说,作为司马懿的心腹,邓艾理应成为消灭蜀汉的头号功臣,然而他却不幸死于非命!与钟会有着谋反之意不同的是,邓艾根本没有割据一方的想法,为何偏偏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一、遭人妒忌
邓艾出身卑微,原本是一个以耕作为生的普通百姓,在三国纷乱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除了自我的才能外,还得益于与司马懿的偶遇。有一次,身为典农功曹的邓艾前往洛阳汇报工作,恰逢睿智的司马懿慧眼识珠,将他提拔至太尉府中任职。为了报答司马懿的知遇之恩,邓艾加倍努力,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提议,均得到了司马懿的采纳与实施。
243年,司马懿将邓艾调任关中地区,担任参征西军事,后来被提拔为南安太守。在与蜀汉的名将姜维对抗过程中,邓艾接连取得了胜利,最终官至征西将军,掌握着六千六百户的食邑,成为关中最高的军事指挥官。虽然邓艾的战功显赫,且身为司马懿的心腹,但曹魏的权力却始终掌握在一些世家大族手中。这些士族对邓艾这样的“暴发户”颇有微词,并充满嫉妒心,尤其是钟会和卫瓘等人更是心生怨恨。
二、居功自傲
邓艾被杀的原因,与他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有才能的人往往会显得过于自信,而兼具德才之人更是凤求凰。在蜀汉灭亡后,邓艾的自信心迅速膨胀,甚至开始自行任命官员,这引来了司马昭的猜疑。邓艾依照激励士气的“邓禹故事”,先是为刘禅和原蜀汉官员们加封,随后又给自己的部将们分配职务。
接着,邓艾向司马昭上书,提出了对蜀地的善后方案,以及对待刘禅和东吴的战略举措。得知此事后,司马昭勃然大怒,随即指派监军卫瓘对邓艾发出警告。然而,邓艾却不以为意地回应道:“春秋之义,大夫出疆,若能安定社稷,利于国家,是可以专之的。”与此同时,那些对邓艾不满的世族不断在司马昭耳边“煽风点火”,加深了他的猜忌。
三、含冤而逝
此外,为了谋取私利,钟会也开始向司马昭进谗言,恶意污蔑邓艾。于是,在264年,司马昭指派钟会逮捕邓艾及其儿子,并命人将他们押往洛阳。如果邓艾能够顺利抵达洛阳并见到司马昭,或许他的命运将会有所改变。然而,偏偏就在此时,成都爆发了钟会之乱。在纷乱之中,邓艾营中的将士们追上了囚车,将邓艾救了出来,决心将他护送回成都。
平定钟会之乱的卫瓘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充满恐惧,因为他也参与了对邓艾的诬陷,生怕遭到报复。加之卫瓘心生独揽功劳之念,他竟派与邓艾有仇的田续前往绵竹,并暗中指示:“这是为江由之辱复仇的良机。”结果,在绵竹西边的三造亭,邓艾遭到了田续的袭击,英勇不屈地死于非命。事后,司马昭下令,邓艾的余子在洛阳者悉数被诛杀,其妻子及后代则被流放至西域,忍受无尽的苦楚与悲哀。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