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几乎每位三国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气质。然而,在这片充满英雄气概的土地上,今天我们要提到的两位人物,似乎与三国的气质格格不入。他们看似窝里横,但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让我们一一来看。
一、刚毅的“窝囊人”:鲁肃
《三国演义》中,鲁肃的形象常常让人觉得可笑。他总是被周瑜气得几乎翻脸,而诸葛亮也总是站在旁边默默坏笑。即使连孙权都称他为“老实人”,但是鲁肃的“老实人定律”并未显现出足够的力量,反而让他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有些窝囊的角色。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直接用这种方式戏耍鲁肃,把江东的将士们都当作了笑柄。那一幕,也成为了鲁肃生涯中最窝里横的一刻,直到他去世,都未能为此复仇。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要比这更为复杂。在刘备夺得西川后,孙权曾派诸葛瑾提出要领土长沙、零陵、桂阳,但遭到刘备的拒绝。接着,孙权派遣吕蒙迅速占领了长沙和桂阳,刘备怒火中烧,亲自带领关羽前往公安督阵,欲重夺失地。眼看孙刘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鲁肃深知一旦两军对峙,最终得利的将是曹操,因此,他决定与关羽在同等条件下举行会谈,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这场历史上有名的单刀赴会,实则是在双方兵力平衡的情况下,两位主帅的会面交锋。关羽虽然威名赫赫,却在面对鲁肃时也显得十分局促无力,甚至多次陷入沉默。期间,关羽的手下情绪激动,称“荆州不该属于东吴,只有仁德之人有资格占据。”鲁肃气得斥责那名将领,而关羽也只得劝解部下。由此可见,鲁肃凭借其气场,让关羽甘心认输。这一幕与《三国演义》中的演绎有所不同——那时候,鲁肃的胸怀和战略眼光完全不为后人所知。
鲁肃作为东吴数一数二的战略家,一直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往往显得不急功近。这种性格虽让他与周瑜、诸葛亮的霸气相去甚远,但却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鲁肃的“窝囊”其实是他战略眼光的一部分,正是这种不争一时之短长,使他成为了三国中少数几个真正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的人物。
二、阴险的“窝囊人”:司马懿
司马懿的窝囊形象,常见于他与诸葛亮的对决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在诸葛亮送来的女子衣服事件中的反应。面对诸葛亮的挑战,司马懿却愣是打肿脸说:“先请旨,后出征。”这种窝里横的态度,确实让人觉得他无能,但历史的真实面貌却比演绎更为复杂。
真正的司马懿,几乎成了魏国最能应对诸葛亮的对手。他虽然依靠魏国的强大后盾,能够抵挡住诸葛亮的进攻,但在战略谋划方面,却未能展现像鲁肃那样的远见。司马懿的亮点,恰恰是在他的阴谋和手段上。例如,他借病装作软弱,巧妙地利用高平陵之变的机会,趁曹爽不备,翻脸并杀害了曹爽全家。此种心狠手辣的阴险手段,也让他有了“窝囊又阴狠”的名声。
不仅如此,司马懿对待自己的家庭也极为冷酷。曾宠爱年轻的柏夫人的他,在得知妻子张春华来看望他时,直接开口骂她:“你这么面目可僧的老东西,想吓死我吗?”这一番言语让张春华愤怒至极,甚至告知儿子们,母子三人决定绝食抗议。司马懿只得过来赔罪,然而转身后,他又冷冷说道:“以为我怕你们吗?我只是怕饿坏了我的儿子们。”这种表面忍让、背后冷酷的态度,也成了他人称“窝囊”背后深沉狠毒的标志。
从这两位人物的表现来看,所谓的“窝囊”不过是他们性格的表面。鲁肃以战略家的远见和忍耐力,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司马懿的阴狠狡诈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则成就了晋朝的根基。所以,三国的纷争,或许正是这两位“窝囊人”的影响下,逐步走向了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