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时期,许多人会说是三国时期。原因很简单,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几乎家喻户晓,几百年来一直广泛流传,里面的许多桥段至今仍被口口相传。然而,《三国演义》与真实的三国历史之间,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比如,书中塑造的刘备形象,与历史上的刘备差距非常大。
看完《三国演义》,大家对刘备的认识大致可以总结为几点。首先,这个男人似乎总是在哭,几乎是随时随地,遇到一点事就泪眼婆娑;其次,他选了一个得力的管家——诸葛亮,似乎任何棘手的事情都可以交给诸葛亮来处理;最后,这个男人的性格过于善良,善良到像个纯真的小姑娘。基于这些特点,一些人甚至会得出结论:刘备是个虚伪的伪君子。
比如,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和孙权联手抵抗曹操。为了给刘备一个立足之地,孙权特意将荆州“借”给刘备,并且约定好“得了西川便还”。然而,刘备拿到了荆州之后,却迟迟不肯去西川,这笔“借”账就这么拖了下来。无奈之下,孙权决定派鲁肃去提醒刘备,毕竟双方是结了亲的兄弟关系。鲁肃特意带着孙权的口信,轻声细语地说:“今奉吴侯钧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已借住多时,未蒙见还。今既两家结亲,当看亲情面上,早早交付。”然而,刘备听了鲁肃的话后,竟然忍不住大声痛哭,场面十分戏剧化。鲁肃本就是一个憨直的人,看见刘备如此反应,顿时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接着,故事中最擅长“忽悠”的人物——诸葛亮出场了,他利用鲁肃的同情心巧妙地化解了这一尴尬局面,最终刘备成功“赖账”。这个情节本意或许是为了强调刘备和诸葛亮的智慧与仁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刘备的形象却变得有些虚伪,仿佛一位欠债不还的“老赖”,甚至利用别人的善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如果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刘备的真实形象,他完全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那个爱哭、虚伪的人物。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虽然他是汉室的宗亲,但到他这一代,家族已经衰落,几乎是平民出身。小时候,刘备的家境贫困,甚至连读书都没有条件,直到得到了亲戚的资助,才有机会拜卢植为师,开始接受教育。直到曹操逐渐崛起,与袁绍并列一时,孙吴集团占据稳固的江东地位时,刘备依然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时常面临逃亡的境地。
不过,逃亡并不代表刘备是一个战场上永远失败的人。早期刘备屡战屡败,根本原因是他的基础实在太薄弱,无法与其他强大的军阀相抗衡。然而,等到他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刘备的军事才能才真正得以展现。为了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刘备决定进行“融资”。他的选择是诸葛亮,这一决策绝非偶然。
虽然诸葛亮自称是“躬耕于南亩”的农民,但实际上,诸葛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诸葛亮出生在琅琊的一个世家,其家族历史上几代人都担任过官职,甚至他的叔叔曾任豫章太守,并在荆州一带扎下了根基。因此,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隐士”,而是一个具备强大地方势力的人。正因为如此,水镜先生等人才会将诸葛亮推荐给刘备,最终刘备得到了他强大的支持。诸葛亮加入刘备后,许多当地的精英人才如庞统、法正等纷纷归顺,为刘备壮大了力量。可以说,刘备眼光独到,不仅有识才之明,而且懂得如何建立自己的势力。
当刘备逐渐崭露头角时,他的军事能力也逐渐展现出来。以《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为例,这个著名的战役,实际上是刘备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公元202年,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趁着曹操北伐袁绍的机会,决定发起北伐,目标直指曹操的老巢。刘备一路北上,最终兵临曹操的许昌。曹操急忙派遣夏侯惇、于禁和李典等大将前去阻止刘备,但刘备深知这几位都是猛将,正面交锋不一定占优,于是选择暂时撤退到博望坡。然而,这三位猛将依然紧追不舍,结果被刘备巧妙地摆布,差点全军覆没。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刘备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刘备不仅不是一个爱哭且虚伪的伪君子,反而是一个集文武双全于一身、拥有非凡军事才能的枭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