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杜聿明晚年忆淮海:先打刘伯承可获胜,却被老蒋莫名其妙地否决
迪丽瓦拉
2025-09-12 16:35:16
0

1960年,一份有关淮海战役的国军将领回忆录材料被送到刘伯承的新办公室,位于北京。这份材料中,有一篇关于他自己的历史资料,特别引起了刘帅的注意。

当时,刘伯承刚刚从南京搬回北京,出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不再负责军事学院的工作。刘帅回到北京后,听闻政协组织了若干被俘改造的国军将领撰写关于三大战役的回忆录,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派人去索取了一套。

刘帅一直非常尊重国军的将领们,曾经邀请廖耀湘来南京军事学院讲课,他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人物,让大家认识到军事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这套回忆录,如刘帅所料,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杜聿明的材料,他作为国军淮海战役的实际总指挥,在回忆录中大胆揭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其中包括了一个关于围歼刘伯承中野的战略设想。

刘帅读后不禁感叹,国军的确有不少人才。

那么,杜聿明到底写了什么呢?当年他真的有机会围歼刘伯承吗?

一、杜聿明的妙计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一书中回忆道,在他被俘后,他在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开始撰写战争回忆录。作为徐州“剿总”实际总指挥,他写了一篇《淮海战役始末》,详细回顾了当时国民党军高层的决策过程。这篇回忆文章被当时的国共双方将领广泛认可,之后被刊登在该书中。

刘伯承元帅特别关注的是杜聿明向徐州“剿总”司令官刘峙提出的两条建议。

当时,黄百韬的七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碾庄圩,而黄维的十二兵团则被困在蒙城以西。东西两线,两个大兵团陷入困境。如何解围,杜聿明向刘峙提出了两条对策。

第一条对策,形象地可以称为“互吃大龙”:即让黄百韬的七兵团在东线坚守十天,徐州国军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全力南下,与西线的黄维兵团会合,以十个军的兵力围攻刘伯承。这样,消灭了刘伯承后,再回头东进解救黄百韬。

第二条对策,可以称为“龙虎对殴”:即把主要兵力集中用于解救黄百韬的兵团,虽然可以快速到达,但由于共军在碾庄至徐州一带集中重兵,双方正面对抗,是否能解围,实际上并无把握。

杜聿明非常支持第一条对策,但刘峙却坚决反对。

刘峙虽然被人批评为愚蠢,但他毕竟知道一些基本的军事原则。第一条对策的关键在于打击敌人的弱点——中野在大别山之战后,兵力大减,且重武器短缺,根本无法和国军的主力相抗衡。如果国军集中兵力南下,将刘伯承包围并消灭,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刘峙在内战初期曾成功围攻中原解放区,逼得李先念四散逃窜。此时,正是复制那个“辉煌时刻”的良机。

然而,刘峙为何反对呢?他有两个顾虑。首先,他担心黄百韬的兵团可能无法坚持十天,若黄百韬陷落,哪怕消灭了刘伯承,黄百韬一方的损失也是不可承受之重。其次,他担心徐州失守。共军已经多次骚扰徐州,蒋介石下令坚守徐州,而杜聿明却提出空城南下,万一徐州失守,责任就落到他头上。

二、蒋介石的缺位

杜聿明不断劝说刘峙,从基本的军事原则考虑,粟裕若要围攻黄百韬并消灭他,没有足够兵力根本无法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多余兵力来支援徐州。刘峙似乎愿意接受这一建议,但依然坚持,首先必须解救黄百韬。对于黄百韬的责任,他不能推卸,而南京方面也不会同意。

争执最终电报传至南京,蒋介石果然不同意,电令要求东进解围黄百韬,同时鼓励徐州“剿总”。蒋介石的指令犹如空头支票,问题是,许多关键地区的战斗已经失去了主动性,国军的策略错乱。

蒋介石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的战略指导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战略方针反复摇摆,使得前线无法明确方向。

蒋介石最初的战略是撤回淮北,依托蚌埠等地固守。然而不久后,他改变了战略,要求国军主力沿陇海线和津浦线防守,这一计划不但未能增强国军的防线,反而暴露了指挥的无序。杜聿明等前线将领都认为这一战略极其不明智。

第二,蒋介石对前线情况了解不足。

蒋介石虽然极度依赖杜聿明,但他对前线实际战况却一无所知。蒋介石的指挥更多依赖纸面上的情报,而忽视了战场上具体的情报反馈。许多情况下,蒋介石命令不合时宜,造成了前线的混乱。

第三,蒋介石未能有效震慑和管理前线将领。

蒋介石对各将领的指挥和控制能力非常薄弱,国军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刘峙、杜聿明、黄维等人互相猜忌,导致了战斗意图无法统一,战斗力大打折扣。

因此,蒋介石的战略缺乏前瞻性和有效实施的能力,导致了国军的整体指挥失灵。

三、杜聿明策略是否有可能成功?

设想杜聿明的策略成功,我们需要考虑三大变量。

首先,国军的行动力。

在杜聿明的设想中,南下救援黄维的兵力是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联合,但由于这些部队分散在不同地区,调动起来极为困难。即使将兵力集中,能否迅速到达并形成有效合力是一个大问题。

第二,刘伯承的应对能力。

如果国军集中兵力进攻,刘伯承的中野部队是否能够迅速撤退,躲避围困?作为具有丰富经验的指挥员,刘伯承极有可能选择机动撤退,以避免陷入死局。

第三,粟裕的追击能力。

如果杜聿明带领国军南下,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官,是否能有效地协同中野,拦截国军的主力并进行反击?

因此,若杜聿明的策略得以实现,国军的行动可能会对中野形成威胁,但要彻底消灭刘伯承中野,恐怕难度极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被... 9.13事变发生之后,江苏省委的第一书记江渭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倒,一度处于家中赋闲的状态。某天,...
原创 襄... 前言 说到关羽在襄樊的败北,很多人都会感到惋惜,尤其是对糜芳的背叛深感不满,认为这位小舅子临阵反水,...
原创 浅... 自从二战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驻日盟军便从日本政府手中接管了日本,开始了为期6年的改造。期间中国因为...
原创 北... 自从第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始,所有新成立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都城的选址。这不仅关乎地理位...
原创 世... 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战争和征服几乎是常态。许多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曾经征服过欧洲,...
原创 此...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看似平凡的人物,往往因为一时的决策或行动,能够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孟达便是其中之...
原创 文... 历史上有一位人物,名叫阿桂,他不仅是一位常胜将军,还是一位几乎不识字的勇猛战士。关于他,有一部古装喜...
原创 正... 大家都知道太史慈是江东的第一武将,甘宁屈居第二。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排名,毕竟在小说中,罗贯中塑造...
独家重磅!拍卖会捡漏丰臣秀吉手... 在日本战国历史的研究中,“本能寺之变”无疑是包裹着最多谜团的历史悬案。织田信长为何身死?明智光秀为何...
原创 秦... 在朝鲜平壤市区牡丹峰脚下,一座名为“汉乐浪郡侯官墓”的古迹静静矗立。这座公元1-2世纪的汉代砖室墓,...
原创 嘉... 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钮祜禄氏,与慈禧太后不同,尽管她曾有过让自己儿子继位的想法,但她并不敢违背嘉庆帝的...
原创 梁... 水泊梁山的故事广为人知,许多人都被其中108位好汉的义气所感动。对这些英雄来说,武艺高强虽然重要,但...
原创 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时期。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司马懿作为一个...
原创 蒋... 老蒋退守台湾时,不仅带走了大量财富和国宝,还特别带走了几位国民党高官的妻子。对于这些太太的名字,蒋介...
原创 纣... 首战即决战,关键一战决定命运。 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并不像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发生过多次战斗,实际上只有一...
原创 在... 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的地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因此在李渊...
原创 为... 在《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人物。书中他与诸葛亮不断斗智斗勇,最终因...
原创 朱... 朱元璋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元朝末期。那时,政治腐败、贪官横行,百姓的生活极其贫困,社会动荡不安。朱元璋...
原创 吴... 在三位将领中,韩信最强,其次是白起,最后是吴起。那么,为什么说吴起最弱呢? 吴起生活在战国时期,而战...
原创 黄... 在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中,涌现了大量后来在敌我双方阵营中都极具影响力的名将。其中有一些学员在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