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作为明朝开国的重要将领,以勇敢、聪明和善战的形象广受赞誉。他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屡次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388年,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并封为凉国公。然而,在公元1393年,由于涉嫌谋反,蓝玉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决,采取了极其残忍的刑罚——剥皮实草,并将其尸体的皮肤送往各地进行示众。经过调查,蓝玉的党羽被牵连,死者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玉案”。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亲手除掉这样一位曾为大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呢?且为何如此残酷地处理他呢?被传示各地的蓝玉皮又落到了哪里?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并非完全真实的原因。背后更深层的动机应当是以下两点:
一、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则是太子朱标的岳父。因此,作为太子妃的舅父,蓝玉一心致力于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这使得他与那些觊觎皇位的燕王产生了矛盾。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时,精心为太子朱标安排了一支精锐的武将队伍,以确保大明政权能够稳定地接班,巩固大明江山。然而,太子朱标突然去世,导致继任者是一个与蓝玉没有血缘关系的皇太孙,并且这个皇太孙年纪尚轻,缺乏能力和经验,无法制服这些拥有重兵的将领。因此,朱元璋为了确保未来的皇太孙能够顺利登基,只能对曾支持太子的一部分功臣进行清除,以避免权力争斗对未来的政权继承造成影响。
二、蓝玉的骄傲自负
随着常遇春去世,徐达的隐退,蓝玉逐渐成为明朝军中的一员猛将,屡次出征并获得大胜,逐渐在大明军队中建立了不小的威望。随着战功的积累,蓝玉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超越了当时的许多高级将领。即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对他礼遇有加。然而,蓝玉却逐渐显露出骄横的本性,他不仅蓄养庄奴和义子,且常常以权势为所欲为。蓝玉曾强占东昌百姓的田地,被御史纠问时,他怒气冲天,将该御史赶走。蓝玉在一次北征南返时,夜间到达喜峰关,关卡守卫未能及时开门迎接,蓝玉便带兵破门而入。此外,还有人向朱元璋告密称,蓝玉曾与元朝遗留的元主妃子有染,导致该妃子羞愧自杀。尽管如此,蓝玉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请求朱元璋封他为太师,而对于朱元璋不采纳的意见,他则愤愤不平,直言不讳。朱元璋对蓝玉的宽容早已不满,而蓝玉的种种行为,直接导致了他在朱元璋心中的负面形象。
综合来看,朱元璋杀蓝玉的背后,不仅仅是出于对权力的掌控,更是为了确保大明帝国的稳定传承,避免蓝玉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而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如此残忍的手段,实际上是出于他信奉“以最严酷的手段,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这一原则。蓝玉的处死并非个案,朱元璋在后期对许多曾在他征战沙场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都进行了清除。
那么,蓝玉被杀后,他的皮肤究竟去了何处呢?
公元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向朱元璋揭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立刻下令将蓝玉逮捕并处决。蓝玉不仅被剥皮实草,还抄家三族,株连至一万五千人之多。为震慑群臣,朱元璋下令将蓝玉的皮肤传至各省。随着皮肤抵达四川,蓝玉的女儿恳请其丈夫、当时的蜀王朱椿上书向朱元璋请求保留蓝玉的皮。朱椿冒着被牵连的风险向父皇求情,最终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于是,蓝玉的皮肤被蜀王府制作成画像,悬挂在端礼门楼上,成为了一个显眼的警示,长达两百余年之久。直到明朝末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四川,占领了蜀王府。在他进驻蜀王府时,看到了挂在门楼上的蓝玉皮画像,并通过内监得知其来历。公元1646年,张献忠率军撤离四川时,放火焚毁了蜀王府,蓝玉的皮肤在大火中消失,从此再无踪迹,或许已随火焰永远湮灭。
朱元璋,作为一位伟大的开国皇帝,在建立大明帝国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固,确实做出了许多不容置疑的贡献。但同时,他也因手段过于严苛,尤其是对曾经跟随他征战的功臣们展开屠戮,造成了极其广泛的牵连,令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朱元璋为孙子扫清登基障碍的设想,却未能避免皇位的争斗。最终,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虽然继位,却在仅四年后被叔叔朱标击败,失去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