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上元二年,刚刚上任的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宾客们纷纷举杯祝贺。在热烈的气氛中,阎伯屿拿出了女婿为滕王阁所写的序文,并让众人传阅,显然是有意抬高自己的女婿。大家心照不宣,纷纷表示,自己怎能与都督的女婿相比,才疏学浅,唯有王勃,他不知人情世故,拿起了笔,勉为其难地写了。
阎伯屿只是随意地瞥了眼王勃,这个神情落寞的青年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完全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竟然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仅773个字中,巧妙地融入了46个典故和名句,创造了29个成语,王勃的才情令世人为之震撼。许多人将这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却鲜少有人知道,滕王阁的“滕王”指的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二十二子——李元婴。
李元婴的故事始于贞观二年,他是李渊晚年添的一个弟弟,李元婴比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年长,竟成为李治的叔叔。李渊虽然被儿子李世民推翻了权力,但闲来无事时,他不断为李世民添子添女。李世民当时已掌握大权,这些幼弟妹显然不成威胁,倒是过得悠闲自在。李元婴尤为特别,仗着父亲宠爱,骄纵不羁。因其长得极为俊美,即便李渊常年胡须乱脱,也常常笑得合不拢嘴。李元婴从小顽皮,宫中的太监宫女们总是追着他跑,仿佛这已经是宫廷生活的常态。
李渊去世时,李元婴年仅七岁。虽然“长兄为父”,李世民依然对他宠爱有加,悉心培养。身为王子,李元婴自然需学习画画、舞蹈、书法与骑术等各种技艺。李元婴天资聪颖,绘画上尤为出色,虽说成大艺术家的潜力巨大,却因为性格倔强、任性多动,让李世民忍无可忍。直到639年,11岁的李元婴被送往滕州,成为滕王。
初到滕州,李元婴的行为愈发肆无忌惮。过去因为有哥哥在身边,他至少还要装作乖巧,但一来到滕州后,仿佛彻底放飞了自我。住惯了华丽宫殿的他难以适应贫苦环境,刚到滕州便大兴土木,命令民众修建宫殿,甚至着手修建了滕王阁。经过一段时间的劳作,民怨四起,终于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作为一位责任感强的帝王,李世民随即将李元婴调到陕西安康,以便对其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然而,李元婴并没有因此悔改。直到649年李世民去世,李元婴的行为更加放肆。在国丧期间,李元婴依然夜夜笙歌,丝毫不顾及家族的伤痛。唐高宗李治得知后十分愤怒,并在年终考核中给了李元婴一个低分。对此,李元婴并不在意,他认为只要没有实质性惩罚,自己依旧可以安然度日。生活对他来说,就是尽情享乐。
李元婴虽然没有同情心,却经常做出些恶作剧。比如,他喜欢骑马在田地间飞驰,拿弹弓射击路人,看到别人狼狈的模样,他便捧腹大笑,丝毫不顾及百姓的苦难。李治多次收到关于李元婴的举报,甚至亲自批评他用弹弓伤人,但李元婴依旧我行我素,毫不在意。为了不让他再闹事,李治决定将李元婴调至苏州。
在苏州,李元婴依旧不改本性,开始着手修建新的楼阁。修建工作还未完成,他便又被调到了南昌。李元婴的行为不断被调动制约,但他始终不知悔改。在南昌,他继续修建滕王阁,正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这座阁楼声名远播,李元婴也因此成就了王勃。
1962年,李元婴被再次调至四川阆中,在那里,他建起了第三座滕王阁。多年后,著名诗人杜甫曾游览此阁,赞叹不已。李元婴在四川过得非常逍遥,生活无忧无虑,尽管他已经五年未曾回到长安。李元婴善于适应任何环境,在哪里都能活得舒适自如。
他虽然贪财,但李治时常为他送来财富,某次赏赐亲王,李元婴却只收到了两车麻绳。李治笑言,听说李元婴钱财堆积如山,麻绳可以用来串钱。李元婴无奈地苦笑,心想,果然是他的大侄子懂自己。
李元婴一生风流成性,娶妻纳妾多达18位,子嗣众多。他不仅强占他人妻子,还常常以王妃的名义诱拐美貌人妻进府,做出种种恶行。然而,有一位妻子给了他一课。崔简的妻子郑氏美貌无双,李元婴以王妃名义召见她,试图再度行不轨之事。郑氏果断反抗,在李元婴动手时,她毫不犹豫地大喊救命,甚至脱鞋打脸,让李元婴愣在了原地。郑氏的勇敢令李元婴无言以对,最终狼狈地退回了房间。
李元婴这一生虽然恶行累累,但他却从未遭遇报应。相反,他的不拘小节让掌权者觉得他不会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李元婴的身上有无数缺点,但他独特的蝴蝶画技艺成为了他的遗产。他所创作的蝴蝶画堪称一绝,成为滕派蝶画的奠基人,甚至被鲁迅称赞为“祖国的瑰宝”。如今,滕派蝶画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元婴的艺术贡献得到后人的尊重。
李元婴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晚年寿终正寝,算得上是个彻头彻尾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