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480年,古埃及正处于胡夫王的统治初期,这一时期是古埃及最为繁荣的阶段。像所有法老一样,胡夫王一登基便着手筹划为自己建造一座宏伟的坟墓。因此,每年夏季,皇室成员都会沿着尼罗河流域巡行,走遍各个村庄,挑选那些体格健壮的男子,作为劳工来修建大金字塔,以此来为国王提供服务。这些劳工被分成规模庞大的队伍,每个队伍由10万人组成,每队工作3个月。劳工的组成包括奴隶,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农民和工匠。古埃及的奴隶依靠畜力和滚木来将沉重的巨石运输到建筑工地,接着,他们又用自然沙土在工地周围堆成斜坡,把这些大石块沿着斜坡拖上金字塔的主体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堆石块筑成一层坡道,接着用石块砌成一层,逐步将金字塔逐渐加高。整个过程耗时整整30年。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古埃及人是如何完成胡夫金字塔的建造的。通过粗略计算,修建这座大金字塔需要500万吨的石块,尽管需求量巨大,但附近的吉萨地区就能提供大部分原料。采石场位于金字塔建筑工地的南面,约有1500名工人在那里辛勤工作。由于古埃及当时仅掌握铜作为主要金属工具,因此每位采石工人都会配备一把铜制凿刀,他们用这些铜凿刀在巨大的石块上打孔,然后将木楔插入孔中,最后往上浇水,木楔浸水后膨胀的力量可以把石块撬开。然而,铜制凿刀在打击石块几十下后会变得钝化,所以另一组工人会将这些凿刀加热软化、磨利后,再次使用。每一块被开采出来的石块重量通常超过一吨,有些甚至重达两吨半,如何运输这些庞然大物成了一个大问题。吉萨地区产有一种特殊的黏土,当用这种黏土铺设的道路上洒水时,石块就能在上面轻松滑行,但水量的控制至关重要,水量过少反而会增加劳动力。在不适合洒水的路段,工人们便在地面上铺设圆木,利用圆木的滚动帮助巨石前进。石块到达金字塔工地后,会由专业石匠进行切割加工,并根据石块上的标记将其安装到指定的位置。
这些工匠只使用简单的三角板和铅锤,就能将每块石块磨得平滑光洁,确保石块之间紧密衔接,甚至在经过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胡夫金字塔的神秘性曾引起许多猜测。20世纪40年代,一位名为布菲的法国人前往埃及,参观了胡夫金字塔。在进入胡夫的墓室后,他惊奇地发现了一些已经干瘪的小动物尸体。看上去,它们似乎自己进入了墓室,已经死去很久,尽管室内湿润,但尸体并没有腐烂发臭。布菲百思不得其解,沉思良久后,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认为可能是金字塔独特的建筑结构使得这些动物变成了木乃伊。回到法国后,布菲根据胡夫金字塔的比例,制作了一个缺底的小金字塔模型,并将其放置在南北方向上,在金字塔底部三分之一处放置了一只刚刚死去的猫。过了一段时间,布菲发现,这只死猫竟然也变成了木乃伊。布菲继续进行其他有机物实验,结果也都得到了相似的现象。
此后,捷克的无线电工程师卡里尔·杜拜尔偶然间读到布菲的实验论文,并决定亲自进行尝试。他用三毫米厚的马粪纸,按照胡夫金字塔的比例,制作了几个高约30厘米的小模型,并开始进行实验。出乎意料的是,放置在模型中的牛肉、羊肉、鸡蛋、花朵、死青蛙等物品竟然干而不腐。实验初步成功后,杜拜尔便与布菲保持了通信,双方就模型的奇异效应展开了深入交流。杜拜尔不断地进行实验,探索模型内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能量。有一次,他将一把刮胡刀片放入模型中,原本以为它会变钝,结果却发现刀片变得更加锋利,他甚至用这把刀片刮了50次胡子。由此,他开始了对金字塔模型影响刀片锐利度的研究。
杜拜尔制作了一个15厘米高的金字塔模型,并将刀片平放在模型的三分之一高度处,刀片两端对准南北方向,模型本身也被安放在南北方向。经过几次试验,结果一致,模型对刀片的影响表现得异常神奇,杜拜尔最终发明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磨刀片器”。1949年,杜拜尔向捷克布拉格的相关部门申请了“法老磨刀片器”的发明专利。通常情况下,捷克的专利发明在三年内便能得到批准,但杜拜尔的这项发明却经历了长达10年的审批过程,直到1959年才最终获得批准。在此期间,杜拜尔不断向专利委员会展示他的模型,并亲自进行演示,最终赢得了委员会的认可,证明该发明确实有效,并非骗局或魔术。同时,杜拜尔还深入探讨了金字塔模型的原理。他在无线电研究所的工作背景使得他能够利用最新的科技仪器来扩展实验,他对比了模型与收音机、雷达、宇宙射线等科技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理论:金字塔模型内的震荡波和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使得太阳的宇宙微波能量能够激活模型内的能量场,从而使刀片“脱水”并变得更加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