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鬼在之前的文章《刘邦为什么觉得自己的侄子、吴王刘濞在几十年后会造反?》中提到,刘邦在早期就已经感觉到吴王刘濞可能会在未来发起反叛。从历史记录来看,刘邦非常清楚同族诸侯王对西汉统一的重大威胁,他意识到分封制将使历史倒退。因此,既然明白这一点,刘邦为何仍然选择分封同姓诸侯王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然而,延续了近千年的分封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惯性,这也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刘邦亲自经历了战国末年和秦朝末年,对中央集权的优越性以及分封制的顽固影响都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于汉高祖刘邦来说,废除分封制面临着两个主要障碍。首先,由于秦朝的迅速崩溃,支持分封制在西汉初期被视为一种“政治正确”,许多士人和普通百姓都将废除分封制看作是“祸患”的根源。其次,考虑到中国土地如此辽阔,汉朝中央政府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央集权,需要强大的实力和成熟的制度框架。
然而,经历了秦末和楚汉争霸的西汉中央当时几乎穷困潦倒,甚至连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都难以寻觅。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朝代,秦朝并没有为西汉留下可以借鉴的成熟制度,否则不至于以如此匆忙的步伐灭亡。尽管刘邦清楚分封制的潜在危害,但秦朝的教训也让他明白这一体制并不是轻易能够废除的。
要想克服废除分封制的两个主要障碍,西汉中央必须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因此,刘邦决定分封同姓诸侯王,借助血缘关系来抑制诸侯王之间的离心倾向,以此为西汉中央解决诸侯王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此外,刘邦还设立了多项针对诸侯王的措施,为最终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