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北伐部队是在江南地区起步的,主要出发点包括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城市。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的部队面对的主要是来自江南的农民军队,典型代表如陈友谅,尤其擅长水战,其水军实力相当强大。这点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军队主要以步兵为核心。在成功平定江南的战乱后,他便开始了北伐之旅。然而,仅凭步兵和水军是无法有效对抗蒙古骑兵的,而对于这场战争而言,骑兵的比例至少应占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这样才有可能在与蒙古骑兵的对抗中取得胜利。由此,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第一,朱元璋所用的战马究竟来自何处?第二,骑兵战术又是从何而来的?这些问题在历史资料中鲜有详细探讨,往往只是简单提到元军的崩溃,而少有对朱元璋骑兵部署的深刻分析。显然,面对席卷而来的蒙古骑兵,单靠步兵是绝对无法取胜的。
对于蒙古骑兵的能力,常常被描述为无敌,这种说法显然有些夸大。尽管在成吉思汗的统治时期,蒙古骑兵确实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但到了元朝末年,其骑兵的整体素质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在成吉思汗对印度的征讨过程中,也曾遭遇印度象队的重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蒙古骑兵的神话。在元朝末期,由于汉化和内部矛盾的加剧,其骑兵部队的战斗力早就大幅度减退,与昔日所向披靡的风采相比,几乎是不可同日而语。
必须指出,蒙古军队并非完全由骑兵构成。在辽阔的草原上,蒙古能够聚集数万骑兵,的确能形成对其他部落的绝对优势。然而,当这些骑兵进入中原地区后,战斗方式显著转变,部队中加入了大量汉族步兵,使得战斗力量的结构发生变化。因此,所称的“蒙古骑兵无敌”,实际上只适用于广袤的欧亚草原和戈壁地带。在地形崎岖、丘陵密布、以及江河湖泊分布密集的地区,骑兵的优势便难以有所发挥。
元朝的军队构成十分复杂,除了蒙古族之外,还包括汉族和色目人。当元朝的国运岌岌可危时,各个民族的军队缺乏为异族政权奋战的动力,这导致整体求胜欲望并不高昂。面对蜂拥而至的起义军,他们的战斗态度往往是尽量选择回避,而非积极出战。这样的消极避战态度无疑为元朝最后的覆灭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