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的部队整编,将原本的“步兵师”改编为“整编师”,而原来的“师”则被调整为“整编旅”。
从表面上看,原本的步兵师改为整编旅,似乎是减少了兵力,但实际上,这种改编的根本目的是将缺额的三团制单位转化为编制齐整的二团制。虽然名义上是将三团减为二团,表面上看似减少了三分之一兵力,但实际上,这个“整编”更多的是对部队进行补充,以填补原本的兵力缺口。这一过程中,少量的老弱兵员和多余的军官可能会被裁掉,但整体的战斗力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对一些原本兵力较充实的部队来说,整编后,部分编余的兵力会被调入步兵团和旅直属队,这使得一些原本兵力不足的整编旅,也能够达到八九千人的规模。那些兵力稍微偏少的整编旅,也能维持在六七千人之间。因此,1946年国民党军的整编,实际上是基于国军缺额现状的一次充实性调整,并没有导致三分之一的战斗力丧失。相反,充实的过程反而提升了单位的整体战斗力。
然而,随着战斗的深入,二团制的结构被证明并不适用于实战,这也是后来国民党军逐渐要求恢复三团制的原因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恢复的三团制并非恢复到抗战后期那种因严重缺额而采取的编制方式。与抗战时期相比,战后的国民党军控制区较广,征兵并不困难,因此恢复三团制时,实际上要求增强实编兵力。
这一过程可以总结为:从抗战末期兵力严重不足的步兵师——根据现有兵力充实为二团制整编旅——然后恢复为兵力充实的三团制整编旅。虽然1945年的步兵师和1947年的整编旅表面上看都采用三团制,但经过这一系列调整,1947年整编旅的实际兵力反而更多。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1947年整编师的兵力编制情况。按照当时国民党军新制定的整编旅编制,整编旅除了旅部外,仅设有搜索连和通信连,炮兵、辎重等直属队则或者上交给师直属队,或者下拨给步兵团。
以步兵团的编制为例,每个团的兵力超过3000人,具体为3100人。显然,这是一种“大团”编制。每个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营有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和1个输送排。每个步兵连约165人,重机枪连有115人,迫击炮排有62人,输送排有85人,每个营的总兵力为777人。除此之外,团部还有搜索连、迫击炮连、输送连、通信排和卫生队,其中,搜索连有177人,迫击炮连127人,输送连179人,卫生队130人,通信排110人。总计,团本级直属队加上团部机关的兵力也有769人,几乎相当于一个满编步兵营的兵力。
因此,这种编制下的步兵团可以算是兵力较为充足的大团,且各个层级的兵力配置较为合理。三个步兵团的总兵力便超过了9300人。
不过,整编旅的旅级编制相对较为简化,只有机关和直属的两个连,总共三四百人。而炮兵、工兵等职能则集中到了整编师级,输送职能则下放到步兵团。尽管如此,这种旅级的编制依然显得有些单薄,因此,后续的整编旅还增加了1个输送连、1个工兵连和1个卫生队,总共增加了470名兵力。这使得整编旅的总兵力突破了一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整编旅后来有的重新改称为“整编师”,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变化,实质上,兵力和结构都做了一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