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两句诗描绘的人物是同一个人——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辅佐刘备及其子刘禅的忠诚事迹流传千古,他的《出师表》悲壮动人,激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因而,诸葛亮几乎成为了“忠诚”这一品德的象征。
然而,除了诸葛亮,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忠诚的英雄,只不过他们的名字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为人熟知。
今天,我要讲述的这位忠臣,他的忠诚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他是东汉时期的名将——来歙。
如果这个名字让你感到陌生,甚至想查字典,别担心,很多人也许会这样反应。但如果提到光武帝刘秀,大家就知道他是谁了。而来歙,正是刘秀的大表哥。
来歙出生在官宦世家,祖上世代在朝廷任职。年轻时,来歙的命运并不顺遂:由于是刘氏家族的亲戚,他曾被王莽囚禁。经过一番努力,门下的门客们联合营救,才使得他得以脱身。
王莽倒台后,刘玄称帝,来歙得以出仕,担任了小职。随着刘玄的无视与不采纳意见,来歙多次进谏却无果,于是他假称生病,辞去职务离开。
公元25年,刘玄政权瓦解,来歙前往洛阳投靠刘秀。刘秀接纳了这位忠臣,并任命他为太中大夫。
当时,刘秀的对手有两股势力,一是自立为王的公孙述,另一股则是控制陇西的隗嚣。刘秀正忙于平定关东割据势力,难以顾及西方。
看到来歙投奔自己,刘秀非常高兴,主动向他表达忧虑,来歙提出了“联陇制蜀”的策略。他曾在长安与隗嚣接触,表示愿意出使陇西,劝降隗嚣,然后一起解决公孙述。
因此,隗嚣对刘秀的功劳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征服陇西方面。
来歙此后确实如他所愿,在公元27年(建武三年)和公元29年(建武五年)两度出使陇地劝降隗嚣。
隗嚣为人狡猾,答应臣服,却仍与公孙述暗中勾结,拖延时间。刘秀深知隗嚣的拖延,决定从此全力进攻。
公元32年(建武八年),刘秀派遣来歙率军伐陇,来歙带领2000精兵迅速占领了略阳。
隗嚣大吃一惊,急忙集结数万兵力围攻略阳,准备通过筑堤蓄水的方式攻城。来歙与将士们顽强抵抗,最终,刘秀亲率大军赶到,隗嚣的军队溃散,略阳得以解围。
公元34年,来歙的军队几乎扫清了陇地。接着,他平定了羌人的屡次侵扰,并用军粮救济百姓,成功地使陇右地区恢复了平静。
然而,这也是来歙生涯的巅峰,因为他即将死于一场阴谋。而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刘秀的最后一个强敌——蜀国的公孙述。
公孙述原本依靠陇西与天水屏蔽了外敌,但隗嚣的倒台使得他失去了屏障,陷入了困境。
公元35年,刘秀率军两路进攻蜀地:
西路由来歙从天水出发,进入武都郡;
东路由岑彭、吴汉从津乡出发,攻击长江防线。
公孙述惊恐万分,决心出奇制胜。他心生一计,派出刺客刺杀刘秀军中的重要将领。
最先成为目标的,是来歙。
来歙率军攻占武都郡的河池和下辩两地后,召集军议并向部下激励士气。他认为东路军已经获得了显著进展,自己这边也应加速推进。
然而,在军事会议结束后,来歙与副将盖延独自留在帐中。
不久,一名刺客潜入了营地,趁夜色将锋利的匕首刺入了来歙的腹部。
来歙忍痛大叫,盖延赶来后看到他重伤的样子,顿时愣住了,随即痛哭流涕。
然而,来歙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软弱,反而严厉训斥盖延:“你怎么如此不堪!如今我已受伤,不能再为国效力,你必须挺身而出,继续领导军队!”
接着,来歙忍痛给刘秀写了一封生死奏章,内容大致是:
“我在深夜遭刺,已中要害,未能尽忠,深感愧疚。望陛下审时度势,重用段襄等能臣。此外,我家族的兄弟或许会有过错,请陛下警惕。”
这时,来歙已几乎无力再写。最终,他强忍着剧痛,拔出匕首,一口气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来歙无疑属于前者。在他临终之际,依然将国家大义放在心头,英雄气概可见一斑。
待刘秀收到来歙的“生死奏章”时,已是许多天后的事。看到这份满纸忠诚的奏章,刘秀不禁泪流满面,回忆起这位始终忠心耿耿的大表哥。
而接下来的日子,刘秀的心腹岑彭也被刺客杀害。刺杀发生的地方名叫“彭亡”,似乎命运注定这两位英勇将领竟在最关键的时刻被暗算。
公孙述这一连串的阴谋,虽让他暂时得逞,但也让刘秀的愤怒愈发激烈。
最后,刘秀追赠来歙为中郎将,赐封征羌侯,谥号“节侯”,亲自穿上孝服前去吊唁。尽管来歙的名字在历史上可能不如诸葛亮响亮,但他的忠诚与勇气,依然是所有英雄的楷模。
这位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忠诚与勇敢,正是“忠臣”的真正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