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许多历史时期都被后代创作成小说,然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前,华夏大地的动荡局势。从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司马炎统一全国,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故事。那些英勇的将领和高士,数不胜数,但最为人们称道的,仍然是蜀汉政权下的五虎上将。
虽然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未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将军合称为“五虎上将”,但《三国演义》首次提出了这一称谓。后来的《四库全书》也将这个称谓正式纳入了文献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民间的三国文化中,并非所有五虎上将都受到同等的崇敬。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四位将领外,黄忠将军在民间的地位较为冷清,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深思与探讨。
五虎上将的封侯
在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刘备封赏了五位战功卓著的名将,使他们都得到了侯爵的封号。关羽更是从东汉末年起就被封为“寿亭侯”,后世更为尊崇,将其封为“武圣”。其他四位将领也在刘禅时期受封为侯:张飞被封为“桓侯”,马超被追封为“威候”,赵云则被追封为“顺平候”,黄忠则被封为“刚候”。从这一点来看,这五位将领在蜀国的地位本应平等,因此当时并没有人将他们称作“五虎上将”。
“五虎上将”的称谓,实际上是后代《三国演义》小说的创新。这一称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背后的意义。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有善恶分明的划分。汉朝自始至终奉儒家学说为正统,强调“君臣孝义”。刘备虽然在政治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毕竟是汉景帝的孙子,作为汉室正统的继承者,小说中的刘备自然是正派人物。因此,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在小说中也理所应当是支持正派的英勇将领。
与刘备政权的正统性相比,曹操虽然是一位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由于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使得他在当时并未获得全然的正统地位。至于孙权,尽管年少有为,但他在民众心中依然被视为背离汉室正统的乱臣贼子。因此,《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实际上是通过强化他们的形象,来进一步烘托刘备这一正派主角的伟大。
民间对五虎上将的崇拜
从民间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常常被读者深入思考和归类。小说中,各方势力的猛将层出不穷,曹操手下有夏侯惇、夏侯渊、张辽等名将,孙权也有甘宁、周泰等猛将。然而,最为重点描写且被视作正派的,仍然是蜀汉的五虎上将。民众对《三国演义》人物的喜爱,导致了对五虎上将的极高崇敬,人们常将他们视为勇猛无敌、并肩作战的象征。
实际上,“五虎上将”这一称谓并非《三国演义》独有。在明清的其他小说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在《隋唐演义》《水浒传》以及《明英烈》等作品中,类似的英雄群体形象也有所体现,显示出五虎上将在民间文化中的广泛影响。
五虎上将的民间崇拜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五虎上将各自的地位几乎平等。然而,在民间的崇拜中,他们的地位却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关羽因其忠诚与义气,深受民众的喜爱。小说中的关羽,是典型的“忠义”化身,他忠诚于刘备,且武艺超群。关羽被誉为“武圣”、“武财神”等神明,其人格魅力使得他成为了民间的崇拜对象。
张飞的形象则更多地根植于民间传说,尽管他在史实中颇具才艺,擅长书画,但《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被塑造为一位黑脸猛将,这种形象与民间的驱鬼神话有着共鸣。因此,张飞在民间被尊奉为“阴阳两界的大巡察使”。
赵云的崇拜则源于他对刘备的忠诚与勇敢,尤其是在长坂坡一役中,为救刘备的儿子,他勇敢地单枪匹马屡次冲入敌阵,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赵云在民间的崇敬,更多地体现在他忠勇的品格上,因此被封为“南宫辅佐真君”。
马超的崇拜,主要源于他在西川的军事成就和他对刘备的支持,他曾提议刘备自封为王,被视作刘备称帝的重要支持者。马超的英勇和智慧,使得他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望。
然而,黄忠的情况却稍显不同。虽然他被誉为“神箭手”,但相比起其他几位将领,黄忠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尤其在黄忠归降蜀汉之前,他曾为刘表效力,并且在与关羽的较量中败下阵来,这使得他在民间的忠诚度受到质疑。虽然他在战争中屡有建功,尤其在攻打川地时斩杀夏侯渊,但整体而言,他的声望与其他将领相比,仍显逊色。
黄忠的“黑历史”
黄忠并非始终忠于刘备,他曾在曹操南征时,归顺了刘表并成为长沙的守将。在曹操的南下之后,黄忠选择归降曹操,后来又因孙刘联盟的成功,重新投奔刘备。由于黄忠曾为“汉贼”刘表和曹操效力,这也使得他在民间的“忠义”形象受到质疑。
与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相比,黄忠的身份并未从一而终,且他曾有被视作“从贼”的历史。尽管黄忠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攻川战役中的英勇,但他未能创造出与其他五虎上将一样显赫的历史地位,这也导致了他在民间的名望相对较低。
从整体上来看,黄忠在民间的崇拜较少,并未能达到其他四位将领的高度。这种差异也进一步说明了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