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这个称呼已沿用千年,尽管官职的大小和权力的轻重有所不同,但由于两者都隶属于官僚体系,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官和吏并无太大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官的品级通常高于吏而已。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一句话,却把这两个本来平行的词硬生生地分成了上下之别。那句名言是:“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这一句话似乎在强调,所有的官员都是清廉的,而所有的吏员则都带有滑头之嫌。
但问题来了,真的是这样吗?
吏部是封建王朝六部中的重要一部,其职能与现代的组织部相似。吏部主要负责两件事:一是组织科举考试,二是负责全国文职官员的选拔、考核和勋封。这个部门的权力是极大的。
于是,封建体制开始实行权力分配:五品以上的官员,由名分来决定,任命由皇帝亲自处理;六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根据资历直接任命。也就是说,五品以上的官员只能通过吏部推举,而最终任命权在皇帝手中。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可以直接由吏部任命,而不必经过皇帝的同意。正因如此,五品以上的官员被称为“官”,而六品以下的则称为“吏”。这就是官和吏的本质区别。
当然,官做不好也会被贬为吏;同样,吏如果做得出色,也可以升为官职。因此,官与吏之间并没有跨不过去的鸿沟。
但为何吏部的首领称为“吏部尚书”而非“官部尚书”呢?这个问题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六品以下的官员占据了官员队伍的绝大多数,因此吏部的名称可能更多是照顾了这大多数人的身份感受。
另外一种解释是,官职是那些掌握印信的职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印官”,而吏则是那些没有掌握印信的官员。然而,这一说法也并不准确。官与吏都可以掌印,而那些没有掌印的,才被称为“僚”或“僚属”。更进一步说,官和吏都是有品级的,即便你是最低的从九品。而《警世通言》中的“吏”,其实指的是那些没有品级的胥吏——这种没有品级的吏员被称为“胥吏”,这才是冯梦龙所指的“吏”。
胥吏这个名字背后有深刻的含义。虽然“胥”字有17种解释,但最常见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有才智的人,如“伍子胥”,名字中就隐含着才智之意;二是指官府中的低级官员,如《逸周书》中提到“胥”时,与工人、商贩等低社会等级的人并列。由此可见,“胥吏”指的正是那些有一定才智,但职务较低的小官员。
那么,这与宋江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当然有。我们不妨回顾《水浒传》中的一段情节:宋江杀阎婆惜后逃回宋家庄藏匿,而阎婆和小张三并不甘心,决心寻求县令派人捉拿宋江。在这一情节中,宋太公曾提到宋江自小忤逆,并且有意做吏。这段话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宋江小时候性格叛逆,而他欲去从事吏职。
如果单从宋江忤逆的说法来看,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因为宋江一直以“孝义黑三郎”自居,宣扬自己的孝顺与讲义气。因此,宋太公所谓的“忤逆”未免有些牵强。难道仅因为欲做吏,父亲就会如此严厉地处理他?
这其中的深意在于宋江选择做吏的原因。当时做吏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特别是在宋朝,吏员几乎没有任何上升的机会。宋江为了避免家族受到牵连,选择让父亲以“忤逆”之名将他除名,这样就可以通过断绝与父亲的关系,避免因个人的行为牵连到整个家族。
实际上,宋江为何不畏权势,毅然选择成为一个吏员,正是因为他深知吏员的地位。宋朝的官员可以流动,但吏员则在地方上有根基,若得罪胥吏,官员的施政就无法顺利实施。
宋江作为郓城县的文案押司,虽然职位不大,却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所谓文案押司,简单来说,就是专门为县令撰写报告的官职,这一职务在地方治理中极为关键。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吏员,宋江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获得丰厚的贿赂和利益。而他之所以在这种官职上大展拳脚,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将这些财富用于他所宣扬的“义气事业”。
宋江的成功,并不是依靠传统的晋升道路,而是通过独特的手段,打破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吏员的束缚。他通过巧妙的方式,在与胥吏的关系中获得了巨大收益,并最终将这些财富投入到他所推崇的义气事业中。他的行为可谓是“旧瓶装新酒”的典型例子,突破了当时社会的格局与限制。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所言“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正是对这一现实的深刻讽刺:无论官员如何清廉,最终也难以逃脱与腐化的关系,而吏员们虽然地位低下,却依然能在其中游刃有余,获得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