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中期,秦琼是来护儿麾下的重要将领之一,深受来护儿的赏识与器重。在来护儿去世后,秦琼转投张须陀门下,参与征讨起义军,并屡次立下赫赫战功。随着隋朝末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王朝的覆灭似乎已成定局,秦琼最终选择投身瓦岗山的李密。李密战败后,秦琼又投靠了李渊,后来与程知节等人不得不降服王世充。当时,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展开激战,秦琼与程知节等人突然转而倒戈,投向李唐。
自此以后,秦琼伴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每逢太宗征伐,敌阵中如有勇猛将领,带着锐利的军队,气吞万里,出入如风,太宗常常勃然大怒,指派秦琼出战。”每一次,秦琼都不畏艰险,跃马提枪冲入敌阵,所向披靡,所向披靡,太宗每每为之大加赞赏,并更加重视他的忠诚与能力。因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秦琼封为秦王右三统军,并大破宋金刚,获得了百斤黄金、六千段杂彩的奖励,官职也随之攀升。随后,在武牢战役后,秦琼再次被晋封为翼国公,并获得百斤黄金和七千段绸缎。
李世民一直视秦琼为心腹重臣,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和丰厚的奖赏。虽然如此,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当李世民为凌烟阁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时,秦琼虽名列其中,却排名令人尴尬——居然排在末位。
这一排名,并非因秦琼早逝或人事变迁,而是因为他在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事件中的表现未能令李世民满意。史书中虽有提到秦琼参与了玄武门兵变,但他在这场涉及李世民生死存亡的兄弟内斗中,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和表现,更多的是沾了“参与”的光,与尉迟恭等人的积极表现相比,他显得过于消极。高祖和太宗的实录中,甚至未曾提及秦琼在此次事件中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称他参战但未立战功,有的称他曾参与对冯立、谢叔方等人的平定,但大部分叙述均未给予他足够的功绩。
尽管史家极力渲染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将玄武门事件美化为一场除奸讨贼的胜利,秦琼的角色却始终充满争议。虽然他没有公开反对李世民发动兵变,但他内心的抵触和消极态度显而易见。因此,李世民心中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并未因此对秦琼过于追究。然而,在随后的利益分配上,李世民将秦琼排在了最末,这可视为一种隐晦的羞辱。幸好,秦琼早已去世多年,这种羞辱也不再有太大风险。
因此,秦琼的形象逐渐从一名猛将转变为一位儒将,成为将军、侠士与儒者三种高尚品格的结合体。虽然像尉迟恭一样,秦琼死后被尊奉为神,但他在民间的影响力远超尉迟恭。在隋唐时期,秦琼的事迹鲜活生动,广泛传颂,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形象,比关羽更具魅力,作为“武圣”关羽的对手,他的传奇故事依然值得后人反思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