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被打压后,胡惟庸逐渐放肆起来,竟然开始公然挑战朱元璋的威信。他不但擅自截留奏章,甚至在任命官员时也显得极为专断。到了1373年,他成功地推翻了最后一任丞相汪广洋,接下来的七年中,他几乎全权掌控了朝政事务。人们不禁要问,朱元璋为何会容忍这样一个恣意妄为的丞相长达七年之久?
朱元璋并非无所察觉,他是经历过烽火连天的考验而崛起的统治者,内心深处也潜藏着对权力的强烈渴望。与略显专横的李善长相比,朱元璋竟然放任胡惟庸在自己眼皮底下肆无忌惮,这难道说明他真的只是一个甘于被动的小角色吗?
根据《明朝那些事儿》的分析,这只是表象而已,朱元璋可能有更为深远的考虑。可以借鉴历史上的一些典故,比如郑庄公的母亲对其弟弟的纵容,助长了他的狂傲,最终为他的叛变埋下伏笔,给予了彻底铲除的理由。同样,明月在其著作中指出,朱元璋对胡惟庸的纵容,实则是为了促使其更加猖狂,从而为自己的反击积累充足的理由。
然而,朱元璋为何要等足整整七年才采取行动呢?实际上,他的目标并不仅限于胡惟庸本身,而是他更期望铲除深层次的宰相制度。《明朝那些事儿》提到,朱元璋在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后,便对宰相制度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他心中明白,自己打下的江山怎可容忍他人共享权力,于是产生了废除这个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的决定。然而,想要废除宰相,必须得有合乎情理的理由,因此他决定放任胡惟庸继续狂妄,以便为自己提供一个正当理由。
朱元璋就像一只藏匿在草丛中的豹子,默默等待最佳的狩猎时机。终于在1379年,胡惟庸的儿子因意外离世,胡惟庸在愤怒之下杀了马夫,却未及时向司法机构报告。朱元璋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召胡惟庸入宫。此刻,胡惟庸才恍若醍醐灌顶,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实际上都是建立在皇帝的庇护之上。当他面对朱元璋的怒斥时,内心不禁七上八下,经历了七年的权力巅峰让他遗忘了自己身为臣子的本分。最终,朱元璋以杀人偿命的罪名将胡惟庸处以极刑,同时灭了其三族,彻底取消了丞相一职。
《明朝那些事儿》对此事件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朱元璋终于实现了他的目标,掌握了一切权力。然而,他也未曾预料到,取消丞相这一制度,所带来的将是对未来子孙后代无法逃脱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