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到“奸”字,曹操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要提到“仁”字,那当属刘备;至于“勇”,张飞最为显著,而提到“忠”字,那就是赵云的象征。赵云不仅武艺超群,他一生忠心耿耿,堪称忠诚的化身。但谁能想到,在刘备临终时,赵云竟成了刘备口中需要提防的人呢?为何会这样呢?那是因为蜀汉的大业未能完成,而刘备已是病重,他眼看着庞大的帝国前景堪忧,心中充满了担忧。于是,他召见了诸葛亮,告诉他希望能辅佐刘禅,但同时也要警惕马谡和赵云这两个人。
刘备的托孤与马谡
首先提到马谡,回顾他的一生,马谡最突出的能力便是口才,能言善辩,每每说起话来似乎颇有道理,但实际上却常常空洞无物。否则,他也不会被讽刺为“纸上谈兵”了。刘备深知这样的人不能依赖,虽然诸葛亮最后仍然信任了马谡,但结果证明,马谡在军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蜀军的士气下降,最终只能以失误收场,马谡的结局也因此注定。
刘备眼中的赵云
说到马谡为何需要防范,大家能理解,可是赵云为什么也在刘备口中成为需要提防的人呢?赵云的能力和忠诚可见一斑,蜀汉中除了他,谁能与刘备并肩作战、共同奋斗?他不仅在战场上无所畏惧,更是刘备心中最为敬重的将领之一。最初,连诸葛亮也没有明白刘备的真正意图。
赵云最初并未直接加入刘备的阵营,他曾随公孙瓒征战四方。但刘备早已听闻赵云的骁勇善战之名,心中渴望将这位英勇的武将招入麾下。当时,刘备刚好投奔公孙瓒,两人的相遇充满了喜悦与欣赏,赵云虽有雄心壮志,却始终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而刘备虽然有远见卓识,却手无寸铁,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两人有着相似的困境,才促成了他们的深厚友谊。之后,赵云便如同刘备的亲密朋友,一心一意跟随刘备,共同经历了无数战斗,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从救阿斗孤身敌营,到七进七出敌阵,赵云始终将刘备的命令放在第一位,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危险,他总是勇往直前。
刘备为何让赵云远离战场?
然而,刘备临终时却提出要“提防赵云”,这让人有些困惑。刘备临终时已是年迈,身边的兄弟们也都年事已高,虽曾是战场上的猛将,如今却再也没有年轻时的英勇。关羽和张飞相继去世,让刘备心中满是痛苦,他不愿赵云也步他们的后尘。刘备深知赵云的忠诚与英勇,但他也了解,赵云太过忠心,只要一接到任务,不管是否能成功,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这让刘备非常担心赵云因战事重创甚至丧命。正因如此,刘备才不忍心让赵云继续奔波于战场,以免他也遭遇不测。
刘备的真正用意
从刘备的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深有信任,同时也充满了警惕。他知道诸葛亮的才干,一旦诸葛亮有意篡权,几乎无人能挡。但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度过了多年风雨,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刘备留下一句托孤的话,希望以此情谊稳住诸葛亮,让他忠心辅佐刘禅。若诸葛亮心生夺位之意,刘备必定不会手软,直接让魏延来结束诸葛亮的性命。
刘备能走到今天,身边有许多忠心耿耿的臣子,这让他既欣慰又烦恼。他知道自己终有一死,死后必是刘禅继位,但这些忠臣们是否能继续效忠刘禅,这是刘备心中的隐忧。为了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刘备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决定,不让赵云继续活跃在战场上,反而希望将赵云留作刘禅的左膀右臂。
赵云毕竟追随刘备多年,深得士兵们的拥戴与尊重。刘备希望赵云若能忠心辅佐刘禅,整个蜀汉的忠诚气氛也能因此得以传承。无论是因为兄弟情义,还是帝王心术,刘备的这一决策都显得尤为深远,显示了他在明争暗斗中的卓越眼光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