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国古代,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代帝王开始普遍自称为“朕”。“朕”在古代是“我”的意思,但在秦朝以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个词,直到秦朝才成为皇帝的专用称谓。那么,为什么到了宋朝,皇帝却自称为“官家”而非“朕”呢?难道宋朝的皇帝不敢自称为“朕”吗?此外,宋朝的皇帝为何喜欢穿红色的龙袍,而不是我们常见的黄色龙袍呢?这些都成了历史中的谜团。
一、宋朝皇帝为何不自称“朕”?
在宋朝,皇帝自称“官家”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这么做的。他在许多场合下都会用“官家”来指代自己,甚至历史上的许多文献也使用这个词来代表皇帝。赵匡胤并没有像秦始皇一样自称“朕”,有些人猜测是不是因为他不敢使用这个称呼,但事实并非如此。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武将,经过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成为了新的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显得更加正当,他选择了“官家”这一称呼。这个称呼最早来源于《晋书》,但那时它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汇。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作为皇帝的代称。
“官家”一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拥有治理天下能力的人”,它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立场和对治理国家的责任感。赵匡胤选择“官家”,是想表明自己并非像以往的皇帝那样自诩为“天子”或“君主”,而是以一种更为平易近人的身份来接近百姓。这种做法实际上为宋朝建立了一种不同于前朝的政治文化,使得“官家”成为了皇帝的代名词,也被百姓广泛使用。
二、宋代皇帝为何不穿黄色龙袍?
传统上,龙袍是皇帝专属的服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在龙袍上,通常会绣有九条龙,因为根据《周易》的解释,九是“天尊”的数字,代表着最高的地位。而且,皇帝的龙袍色彩也有讲究,黄色常常被视为皇帝的专用色。黄色象征着阳光、皇权和尊贵的地位。然而,宋朝的皇帝却很少穿黄色龙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黄色在宋朝之前并不是专属于皇帝的颜色。我们可以追溯到秦朝,那个时候皇帝穿的衣服是黑色的,因为黑色对应着水德。直到隋唐时期,黄色才逐渐成为皇帝的专属颜色。唐代高宗李治时,普通百姓才被禁止穿黄色服饰,而黄色也由此成为皇帝的象征。宋朝的建立后,赵匡胤也穿上了黄色龙袍,但他却没有继续沿用这一传统,而是选择了红色的龙袍。
红色代表火德,而宋朝自认为自己属于火德之地,因此红色龙袍成了宋代皇帝的标配。宋朝的龙袍设计简洁雅致,符合宋代崇尚文雅、低调的文化特点。相比之下,黄色的龙袍显得过于鲜艳,与宋朝低调内敛的风格不符。因此,宋代的龙袍多为红色,特别是在宋真宗之后,皇帝的朝服几乎都变成了红色。
此外,宋朝的审美追求也是影响这一选择的原因之一。宋代的人们更偏爱简约、清雅的风格,不喜欢过于张扬的装饰。黄色龙袍虽然象征着帝王的威严,但与宋代简约温文的审美不符。
三、“官家”与皇权的关系,宋之后的龙袍颜色变化
回到最初的问题,宋朝皇帝不穿黄色龙袍以及自称“官家”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敢,而是出于一种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内心的表达。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并不想简单地延续前朝的做法,而是希望开创一种新的皇权模式。宋朝皇帝的“官家”称呼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而宋朝皇帝穿红色龙袍,则是在对阴阳五行理论的顺应下做出的选择,符合火德的象征。
元朝时,蒙古族的传统礼制重新塑造了皇帝的象征,皇帝的龙袍再次以黄色为主。而明清时期,黄色龙袍不仅延续了这一传统,而且在色彩的使用上更加丰富和显眼,皇权的象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宋朝的皇权则较为内敛,赵匡胤通过自称“官家”来避免了过分强调“天子”的绝对权威,体现了宋朝与传统皇权的不同。
综上所述,宋朝皇帝穿红色龙袍和自称“官家”并非出于不敢,而是出于对皇权象征的再创造和文化的传承。这种做法不仅标志着宋朝与前朝的不同,也深刻反映了宋代政权的独特性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