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实现大一统的帝王,被后人尊称为“千古一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自幼身世坎坷,经历了不少波折后终于回国登基,尽管朝廷权臣权力集中,后宫赵姬的风波不断,他依然力挽狂澜,最终带领国家完成了统一,扫平了四方的敌人。
然而,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然去世,这一事件至今众说纷纭。究竟是病死还是被谋杀,历史学者各执一词。司马迁在《史记》中略有涉及,而郭沫若则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解答。
《史记·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宝声,少恩而虎狼心。”其中的“挚鸟膺”指的是鸡胸,胸骨突出,这种症状通常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也有可能与遗传有关。根据这段描述,可以推测秦始皇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理想,或许与他从小的艰苦生活和体弱的身体有关系。此外,“宝声”则说明他可能患有支气管炎或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尽管如此,秦始皇的病情并不算特别严重,且从未被明确证实是致命的。
根据《公羊传》的记载:“兄何以不立?有疾也!何疾也?恶疾也。”在古代,重病之人无法继承帝位,因此如果秦始皇真有严重疾病,肯定早已被诊断出来。然而,他能够顺利登基,说明他的健康问题并不至于威胁到生命。作为一国之君,秦始皇每天政务繁忙,他不仅需要批阅大量文件,每日的工作量高达120斤,所批阅的文字更是多达20万字,可见他的工作强度非常巨大。而且,秦始皇的私生活同样奢华,他纳入了六国的美女,儿女总数达到33个,算上夭折的子女约有40个,足见他在私生活上的纵欲。长期的过度劳累和无节制的生活,对身体健康必然造成了影响,尤其是在秦始皇本身已有一些健康问题的情况下。
更为令人关注的是,荆轲刺杀秦始皇的事件中,正是医官夏无且在关键时刻投掷药箱,成功将秦始皇救下。这一细节表明,秦始皇的健康状况已不容忽视,甚至在重要场合中也有专门的医官随身护卫。此后,秦始皇甚至多次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永生,更多地也显示了他对健康的焦虑。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秦始皇东巡期间,如果他真的是因病去世,为什么李斯和赵高会秘密行动,将他的遗体转移到另一辆马车上,继续制造他尚在人世的假象?更奇怪的是,秦始皇死后,公子扶苏、蒙恬等忠诚之士相继自杀,这又是为何?
其实,秦始皇的东巡并非原本的计划,三件事促使他决定出行。《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荧惑守心。”这一天文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帝王灾难的预兆。在春秋时期,宋景公曾因天象不利而要求辞退丞相,来转移灾难。然而,这种天文现象并非罕见。第二件事是天降陨石,古籍记载有坠星落入东郡,石块在地上显现,百姓纷纷在上面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可能是反秦势力的行为。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命人调查,但没有结果,于是他将周围的百姓全部杀害,进一步显示出他在民众中并无太多支持。第三件事,是秦始皇派出的使者遇到一个持玉璧的人,后者传言“祖龙今年将死”,并要求将玉璧交给水神。这个玉璧后来竟然出现在使者手中,而根据习俗,这样的玉璧通常是用于祭祀仪式,且一般由朝廷而非普通百姓持有。令人惊讶的是,检查之后,大臣们发现这块玉璧九年前曾在秦始皇的东巡时由他亲手投入江中祭祀河神。此事似乎成了秦始皇东巡的催化剂,最后的占卜结果也显示“游徙吉”,似乎是暗示他应开始这次巡游。尽管如此,这个占卜是否受到了人为操控,仍然不得而知。
这次巡游中,秦始皇先后途经丹阳、钱塘,甚至在会稽举行祭祀,直到来到平原时,突然身体不适。秦始皇急忙召来赵高,写下了一封遗书,让他尽快将遗书送到上郡交给公子扶苏。虽然遗书没有直接指定扶苏继位,但已经暗示他应主持自己的葬礼。赵高与胡亥并不希望扶苏继位,因而在秦始皇即将召回扶苏时,他们抓住了机会,趁机使秦始皇死去。
蒙毅,秦始皇亲信且是蒙恬的心腹,在这次巡游中被派回边关,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一部分计划,借此清除了扶苏的耳目。赵高假冒秦始皇的旨意,指责公子扶苏“不孝”,并令蒙恬自杀,而后命令车队赶回咸阳。这一切安排显然是为了在巡游途中趁秦始皇病重时行事,这种看似偶然的死亡或许另有隐情。
至于秦始皇最终的死因,郭沫若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认为秦始皇是在巡游途中因旧疾发作晕倒,且耳朵中插入一根长钉,开始向外冒黑血。他的推测指向了胡亥为幕后凶手。无论如何,秦始皇的去世为历史留下了许多谜团,而这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和谋杀的可能性,仍然让我们对于这位伟大帝王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