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凭借着自己的非凡能力和坚定的奋斗精神,从一个庶子成长为大唐天子,并最终打造了大唐的辉煌盛世,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帝王之一。然而,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却有着一个冷酷无情的身份——父亲。
唐玄宗有一位宠妃,名叫武惠妃。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不仅相貌与性格都与武则天颇为相似,而且她逐渐吸引了李隆基所有的目光。武惠妃有着远大的野心,想让自己所生的儿子寿王李瑁(杨贵妃的前夫)继位为太子。为了迎合武惠妃的愿望,唐玄宗一度做出了极为果断的决定:在短短一天之内,他将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个儿子全部贬为庶人,并在随后的时间里下令将他们赐死,行为冷酷无情,令人震惊。
然而,武惠妃的理想并未如愿以偿。经过玄宗宠臣高力士的建议,唐玄宗决定另行安排继承人。他决定将自己的第三子——年仅二十八岁的忠王李亨推举为太子。这一举动,标志着一场权力的重新洗牌。
事实上,在李隆基的手下做太子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任务。毕竟他自己登上帝王之位,曾是通过非常手段取得的,因此他对儿子可能的“逼宫”行为充满警惕,不敢掉以轻心。唐朝的太子大多过得十分艰难,李亨更是将这一点体会得淋漓尽致。因为唐玄宗从未完全信任李亨,时常以不信任的态度考验他,而首席宰相李林甫则百般暗中设计要把他扳倒,以便推举他支持的寿王李瑁继位。
李林甫常常以“政变”“逼宫”或“篡位”这些敏感词来诬陷李亨,令李亨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外戚的干扰,李亨甚至选择了休掉太子妃韦妃,又将侧妃杜良娣休掉。随着两位妻子的离去,李亨也失去了许多亲信,最终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太子。这样的日子,实在让李亨感到无比压抑和屈辱。
唐玄宗对于李林甫频繁打击太子的行为,选择了默认和纵容。然而,在是否废除太子的决定上,唐玄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被李林甫的谗言所蛊惑。对于唐玄宗来说,太子与宰相之间的矛盾实际上符合他的政治需求。他认为,只有两股势力相互牵制,才能有效维持自己的皇位,确保帝国政权的平衡与稳定。
到了李亨45岁时,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唐玄宗选择带领众人逃亡。李亨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夺权的良机。在提前知情的情况下,李亨默许了马嵬坡的兵变,随后借机鼓动百姓为自己请愿,表明他与父亲的决裂是迫不得已,最终他带领军队对抗安禄山。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亨在部众的劝进下,在灵武登基即位,终于实现了自己盼望了十八年的梦想,成为了天子。这一刻,他如同翻身农奴唱起了胜利的歌。然而,唐玄宗对此毫不知情,最终变成了一个历史上极为戏剧性的“被退位”的人物。
当唐玄宗得知儿子擅自登基的消息时,他反应异常冷静,甚至露出宽容的微笑,并安慰自己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几天后,唐玄宗便将所有的权力交给了李亨,自己作为太上皇完全淡出政坛,生活开始逐渐变得宁静与舒适。
唐玄宗本是个极为痴迷权力的人,但当他选择退出时,却果断迅速,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与乾隆皇帝死到临头还死死抓住权力不同,唐玄宗在这一点上显得更加果敢和明智。
成为太上皇后,李隆基居住在长安的兴庆宫,享受着平静的生活。不明真相的人会觉得他过得凄凉,实际上他的日子过得相当轻松愉快。熟悉的旧臣依然在身边:高力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女儿玉真公主和内侍王承恩等人陪伴着他。他虽然足不出户,但仍能自得其乐,偶尔在长庆楼上俯瞰热闹的街市,享受市井的气息。每当李隆基出现在长庆楼上,路过的人们便会停下脚步,高声向他问好,唐玄宗也常在此摆设宴席,款待前来问候的人们。
然而,这种平静的退休生活并未持续太久。继位后的唐肃宗李亨逐渐不满父亲的状态。他开始倚重宦官李辅国,后者原本是高力士的部下,在唐肃宗的支持下逐渐掌握了权力。李辅国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谎称唐玄宗有复辟之心,向唐肃宗上报,甚至将唐玄宗诱至甘露殿,剥夺了他的自由。
随着李辅国的势力逐渐膨胀,唐玄宗的精神遭受重创。李亨表面上依然关心父亲,派遣宫女侍奉,并送去美食。然而,唐玄宗最终选择断绝一切肉食,改为素食,甚至开始修炼“辟谷”以求长生不老。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唐玄宗的变相自杀,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他可能是被李辅国所杀。
最终,父子俩在同一个月相继去世,唐玄宗死于四月初五,享年七十八岁;李亨则于四月十八日去世,享年五十二岁。两位帝王,在大唐帝国的风雨中,经过了辉煌和衰落,最终将帝国带入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