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因此被后人称作“大唐盛世”。提到唐朝,除了那让人惊艳千年的唐诗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以胖为美”的独特审美观,这与历代以瘦为美的风潮形成鲜明对比。
在古代,许多朝代都推崇身形苗条的女性,瘦弱的身材成为了美的标准。例如李清照的诗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便体现了当时对于纤细女子的偏好,而司马光也写道“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这种审美观至今依然主流,现代许多女性为了保持纤瘦的身材,往往会通过严格的节食和运动来保持身形。
然而,唐朝在审美方面却是一个特例。大多数人认为,唐朝的审美标准偏爱丰满,甚至有观点认为,唐朝是一个崇尚“胖美”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杨玉环,作为“四大美女”之一的她,不仅美貌动人,她与唐玄宗李隆基的传奇爱情故事也深深影响了后世。那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吗?若见到杨玉环的真实身形,恐怕许多现代女性都不会再笑她为“胖”了。
杨玉环在几百年间一直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今天许多人可能认为她的美丽不如一些身材纤瘦的女性,原因之一就是她体型较为丰满。如果从古代普遍的审美标准来看,杨玉环这样的“胖美人”似乎不该被列入四大美女的行列。然而,深入了解杨玉环的真实形象后,恐怕没有人会再对她的身材指指点点了。
关于杨玉环的“胖”形象,多数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唐代文人的笔记。然而,现代史学家的研究却揭示了与此相反的事实。根据史书和考古学家的考证,杨玉环的身高与体重其实并不符合“胖子”的形象,反而她的体型处于正常范围。根据《天宝遗事》的记载,杨玉环的身高大约为1.65米,体重大约68公斤。
杨玉环自幼学习音律,并且以舞蹈见长,经常参与舞蹈表演和活动。长期的锻炼让她的体型保持得非常健康,68公斤对于一个经常活动的人来说,实际上并不算重。她的身高在古代也算是偏高的标准,1.65米的身高在唐代十分罕见。因此,若以跳水运动员为例,尽管她们的体重较常人重,但因其较低的体脂率和高度训练的肌肉线条,给人的感觉并非“胖”。杨玉环也有类似的情况,尽管她的体重较重,但她的体型依然非常匀称。
然而,杨玉环的身材并不偏瘦,准确来说,应该算是丰满型,这也反映出唐朝对美的理解是宽容且多元的。唐朝的审美追求并非单纯的“胖为美”,而是一种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与唐朝的社会风气和皇室的胡人血统密切相关。
唐朝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庶的都市,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学者,交流与贸易繁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以及审美观念流入中国,唐朝的审美也因此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唐人对美的追求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标准,而是展现出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此外,唐朝的皇室血统也是影响其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李唐王朝的皇室具有胡人血统,属于汉化的鲜卑族群。李唐皇室的审美趣味与他们的血统以及传统文化的交织关系密切。历史学者孙家洲认为,李渊的家族来自河北赵县,并自称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李唐皇室与胡人习俗的融合,尤其是在审美上的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唐朝社会的审美风气。
唐朝的审美观念的形成,不仅受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还与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水平比起其他朝代有了显著提高。在其他时代,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已经是难得的福气,想要拥有富态的身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唐朝,随着富裕的生活和丰富的外来食材,拥有健康丰满的体型并不稀奇。能吃胖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好,尤其在民间,有“胖是旺夫相”的说法。
因此,唐朝人对美的理解不仅仅是通过外貌来体现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丰盈与健康表达出一个人良好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地位。现代女性也许不必过分追求瘦身和节食减肥,或许丰满也是一种美,只要你遇到欣赏你的人,身材的胖瘦就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