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前,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几乎让全世界闻风丧胆。无论战场多么艰难,德国军队总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大片土地,势如破竹,战无不胜。然而,在进攻莫斯科时,德国这支曾所向披靡的军队却迎来了他们的“滑铁卢”。后来很多人认为,莫斯科的胜利并非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而是因为极寒的天气使德军失去了战斗力,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最终败退的主要原因是“冻死”了。
其实,除了这场极端的寒冬外,苏联人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也让德军无从下手,使他们进退维谷,束手无策。那么,究竟是什么措施让德国的进攻变得如此艰难呢?
回溯到1939年,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如猛虎出笼,势不可挡。与此同时,苏联与德国悄悄签署了《互不侵犯协议》,这一协议确保两国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战争。苏联虽然拥有不小的实力,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希特勒对这份协议表示满意,心情大好,承诺暂时不会对苏联出手。
然而,希特勒显然低估了局势,他并不打算遵守协议,转眼间便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宣布将在四个月内攻占莫斯科。当时,希特勒非常自信,认为四个月足够了,因此德国国内并没有为战争做好全面准备,民众仍然按部就班地工作,也未节省资源为军队提供口粮。
然而,希特勒显然没有意识到,天气可能成为他计划的最大障碍。毕竟,历史上拿破仑的俄罗斯远征就是因为极寒天气而失败。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抱有很大的自信,认为自己不会遇到类似的厄运,纳粹德国的军队足够强大,四个月就能解决战斗,不会拖延到寒冬。
就在希特勒准备发动进攻时,传来来自意大利的紧急求援信:希腊顽强抵抗,希特勒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了希腊,帮助意大利解决了这个麻烦。原计划在5月之前对苏联发动进攻的希特勒此时不得不将计划延后。
随着时间推移,若再过几个月就是冬天,而冬天对于纳粹德国军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毕竟苏联的纬度要高得多,寒冷程度超乎想象。与此同时,德军士气低迷,后勤问题日益严峻。希特勒的进攻计划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尤其在冬季临近时,德军的胜算开始显得渺茫。
此时,希特勒突然收到情报,报告称苏联西部边境集结了大量的士兵和武器,仿佛是给他送上了进攻的最佳时机。希特勒认为这是苏联自投罗网,便决定立即行动。他指挥550万德军,190个师、193艘军舰和上千架坦克、飞机一起,浩浩荡荡地向苏联边境进发。
战斗一开始,德军便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优势,迅速占领了苏联多个重要战场。基辅战役,波罗的海沿岸的机场上空火光冲天,德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几乎无需开火便能轻松占领苏联的大片土地。然而,从9月到11月,德军在苏联的推进看似如同凯旋之旅,火炮轰鸣,平民和房屋在炮火中倒塌,德军的脚步越发逼近莫斯科。
就在希特勒满意地遥控着战局时,情况却急转直下。越来越多的德军前线指挥官开始报告称,进攻受阻,士气低落,苏联军队如同复生,顽强反击。原来,严寒的天气已开始严重拖慢德军的步伐。
从冬季开始,寒气袭人,德军的补给逐渐见底,无法及时补给,士兵们身上的衣物完全不适应零下的气温。德军的补给路线因苏联的道路条件而几乎无法通行,许多补给车在途中无法送达前线。没有足够的物资,士兵们开始将希望寄托在掠夺苏联的资源上,但苏联的应对让他们无计可施。
在严寒的冬季,苏联的温度骤降至零下40度,这种极寒让德军几乎无法忍受。即使他们曾准备过一定的御寒物资,也远远不够。在面对这样极端的气候条件时,德军士兵开始四处寻找取暖的办法。炮火轰炸过后,德军闯入平民区寻找厚重的衣物或者可用的燃料。但大多数房屋都被清空,一丝温暖的东西也没有留下,所有可用的物资都已被撤走或销毁。
虽然苏联境内有茂密的森林,德军也尝试生火取暖,但每当他们点燃篝火,苏联的炮火便立刻反击,准确地锁定他们的位置,迫使他们不能生火。而在极寒天气下,能够燃烧的干树枝稀少,湿润的树木更是难以点燃。没有足够的衣物和御寒设施,德军士兵只能在冰冷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严重的粮食短缺和不断增加的冻死人数,让士气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莫斯科城内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军队和武器列阵红场,气氛庄严而雄壮。斯大林力排众议,决定在敌人距离如此近的情况下举行阅兵,目的是鼓舞士气,提振民众的信心。结果,阅兵仪式带来了巨大的效果,苏联士兵的眼神更加坚定,许多民众纷纷加入了保卫战,其中不乏大量女性。
借着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苏联军队展开了大规模反攻。随着冬季的到来,德军因寒冷和物资匮乏而变得愈加虚弱,苏联的猛攻几乎击溃了德军的防线。不到一个月,苏军就成功将德军逼退了100到350公里。莫斯科成功守住了,这一战也彻底改变了战局。
随着莫斯科战役的失败,纳粹德国的进攻势头被遏制,苏联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同时,英美也看到了反击的机会,并在1944年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正式开战。从历史的角度看,许多人认为纳粹德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天灾的干扰,但即使没有遇到极寒天气,希特勒的梦也注定无法实现。毕竟,英国和美国这两大强国并不会容忍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成为超级大国,他们一定会采取措施,阻止其进一步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