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秦始皇不是教育学家,他是政治家。
历史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能力突出的帝王,他们的儿子们都显得非常平庸,没有一个儿子的能力能超越其父亲,几乎是无一例外的规律。从刘邦开始,刘邦作为开国皇帝,能力可谓相当出众,但他的嫡长子刘盈却软弱无能。尽管汉文帝刘恒作为君主表现出了一定的聪明才智,却远远不及父亲刘邦的雄图大业。刘邦的庶长子刘肥虽然有些能力,但也算不上出色,其他儿子更是平庸。
再来看汉武帝刘彻,作为汉朝仅次于刘邦的伟大皇帝,他的儿子们同样没有超越父亲的表现。嫡长子刘据虽然当了30年太子,最终因谋反自杀,汉昭帝刘弗陵虽然聪明,但英年早逝,成就也不大,朝政更是由霍光代为治理。其他的儿子几乎都不值一提。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同样具备强大的能力,但他的儿子与其差距悬殊。三国时期,曹操的能力众所周知,他的儿子曹丕也继承了帝位,但无论曹丕还是曹植,都没有曹操那样的统治能力。曹彰虽然武力过人,但头脑简单。曹操共有25个儿子,其中没有一个能超越他的。
司马懿虽然隐藏得极为深沉且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最终通过高平陵政变逆袭权力,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尽管也有一定的才能,却远不如司马懿。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伟大帝王之一,他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的强盛基础。但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除,李泰争夺皇位被贬,李治性格软弱,在母亲武则天的压制下也无法独立。其他儿子更是没有突出的成绩。
再看武则天的案例,她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虽然都曾登基称帝,但都显得过于软弱且能力平庸,远远比不上武则天。
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们同样乏善可陈,既没有政绩,也没有超越父亲的能力。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们中,最强的当属朱棣,尽管他与朱元璋相比也有所差距,但仍可算得上一个相对较为出色的继承人。至于朱棣的后代,则大大逊色。
清朝的几位伟大皇帝——康熙、雍正与乾隆,排名亦有显著差距。康熙被认为是最为出色的,雍正紧随其后,而乾隆则相对较弱。
几乎所有能力出众的帝王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儿子们无法超越他们。为何会如此呢?这与人性和教育息息相关。能力强的父亲往往会显得非常强势,儿子在这种父权下很难展现出足够的独立性。如果父亲过于强势,儿子必须弱势,否则就会发生父子矛盾。在中国历史上,孝道被视为极为重要,儿子往往不敢与父亲争辩。
现代家庭中亦是如此,父母强势时,子女通常也会显得较为软弱,几乎很少出现父母强势而子女强势的情况,否则家庭关系往往紧张。
那么秦始皇的情况又如何呢?
尽管秦始皇的儿子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未能成为如父亲那般出色的继承人。扶苏曾劝谏秦始皇时,提到天下刚刚平定,百姓尚未安定,儒生应效法孔子,而严苛的法律和惩罚可能会引起不安。扶苏的劝谏表明他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也反映了秦朝对儒学的重视。
史书中称扶苏“仁弱,刚毅且勇武,信人而善激励士人”,但他的仁弱性格,使他缺乏做决策的果敢。在接到赵高伪造的诏书后,他选择自杀,这一行为体现了他过于迂腐的儒家思想。他没有察觉到父亲背后的阴谋,而蒙恬则有了些许抗争的意识。
扶苏的能力虽然没有充分展示,但显然在思想上他过于软弱。这并非他的错,而是环境和性格所致。即便换成别人,结果可能也无大不同。扶苏显然不及秦始皇那样坚韧、果断。
再看胡亥,他的情况甚至更加糟糕。赵高不仅是胡亥的老师,还深谙如何通过利益收买胡亥。赵高引导胡亥做出许多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了胡亥的完全失败,连他自己的命运也被赵高所操控。胡亥完全是赵高的傀儡,未能展现出任何领导能力。
秦始皇的儿子之所以如此平庸,归根结底是他自己的性格所决定的。秦始皇权力欲极强,从不允许任何反对声音,他将儿子们置于一个极为被动的地位,无法培养出独立和强势的继承人。此外,秦始皇身心忙于政治、战争、修建工程等事务,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儿子们虽然在舒适环境中成长,但他们未曾经历过应有的磨炼,如何能够成就一位杰出的继承人呢?
因此,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帝王,都未能培养出真正能超越他们的继承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秦始皇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