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迁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有一段极具意味的故事:霍去病带兵出征时,汉武帝赏赐了数十车肉给他。然而,当霍去病归来时,很多肉都已腐烂被丢弃,而他的士兵中,仍有不少人饥肠辘辘。
这里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霍去病为什么不将这些肉分给饥饿的士兵呢?
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霍去病自小在宫廷长大,受到皇帝的宠爱,因此他并不懂得如何体恤士兵的疾苦。当皇帝将这些肉赐给他时,即便肉已经腐坏,他也不愿意分给士兵。司马迁还特别提到,霍去病在外征战时,士兵们常因饥饿而无法行动,而霍去病却能够悠闲地参与一些娱乐活动,如踢蹴鞠。
通过这些描写,司马迁显然是在对霍去病进行批评,认为他虽然受皇帝宠爱,却冷漠无情,忽视了士兵们的困境。他指出霍去病外表仁善、退让,善于讨好皇帝,但这种行为并没有赢得百姓的尊敬。在司马迁的笔下,霍去病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士兵的冷漠以及他的个人优越感。
而这一批评也能反映出司马迁的个人历史态度。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历史观念的史官,司马迁对那些通过外戚身份一跃而起的将领抱有不小的偏见,霍去病和卫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种看法贯穿了他对霍去病的整个描述,尽管如此,作为《史记》的撰写者,司马迁依旧保持了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对霍去病的描述并非一味抨击,甚至为其聪明才智留下了空间。
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霍去病为何不把肉分给士兵的问题似乎仍让人感到困惑。然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的原文中,已经提到了霍去病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下,皇帝最害怕的莫过于将领失去对他的忠诚,霍去病如果把皇帝赐予自己的肉分发给士兵,表面上看是体恤士兵,实则会引起皇帝的疑虑,认为他可能不再听从命令。
此外,古代皇帝尤其忌讳将领私自犒赏士兵,因为这会让士兵感激将领,而不再感恩皇帝。类似的例子历史上并不少见,清朝末年,袁世凯便通过给新兵发放兵饷,借着清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私军”。
这种权力斗争的心态不仅体现在军事领域,甚至贯穿了整个封建政权的运作。比如,在汉朝时期,爵位制度是极其严格的,皇帝通过提高百姓的爵位,实际上是在不断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止百姓对地方官员产生过多的依赖。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威在百姓和士兵心中的存在感是稳固其统治的关键。若皇帝感受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挑战,就可能会产生疑虑,甚至采取过激的行动。而如果霍去病在这种情况下将肉分发给士兵,那么他可能面临的将是皇帝对他产生怀疑的风险,甚至会被视为威胁。
实际上,霍去病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将领,他深知这一点。他明白,如果他擅自分发肉食,表面上看似是体恤士兵,实则触犯了皇帝的底线。肉食的腐烂对他而言,或许只是一次不得已的选择,而非不负责任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霍去病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在细致考虑如何维护与皇帝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这也揭示了一个历史中的常见现象:即使是一个有着巨大军事才能的将领,也必须时刻警惕皇帝的疑虑,谨慎行事。
如此一来,霍去病的聪明之处便愈加显现了出来,他通过这种谨慎的行为,避免了可能的风险,确保了自己的安全。而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权力博弈也在不断上演着,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