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的规模、影响力以及涉及的关键人物,毫不逊色于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可以说,这不仅是刘备与曹操在正面战场上的一次硬碰硬的较量,而且最终刘备战胜了曾经心中的“宿敌”曹操,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尽管汉中之战结果是刘备的大胜,然而仍有声音称刘备“得地不得民”,甚至有评价称他“赢了面子,输了里子”。这种观点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否公正客观呢?
刘备集团的战前决策
刘备集团决定发动汉中之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其重要性与刘备入川占据益州几乎相当。占领巴蜀后,刘备不仅需要确保巴蜀的稳定,还需着眼于向关中发起北伐。汉中,作为一个地理上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对于刘备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许多重要的谋士纷纷建议刘备争夺汉中,如法正、黄权等人。而早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就已经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占据包括汉中在内的益州是刘备战略目标中的一项关键条件。
如此重大的决策,不仅仅基于谋士们的智谋,刘备还向当时一些擅长占卜的人士寻求预言。或许今天看来,这一做法显得难以理解,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巫术和占卜来预知战争的结果。实际上,刘备在后来的夷陵之战中也曾求问占卜奇人李意其,最终得到的预言是“兵败身死”。
根据《三国志·蜀书·周群传》中的记载,刘备在发动汉中之战前,曾得到至少两位预言者的警告——周群与张裕。周群承袭了其父周舒的谶纬学问,精通天象变化。据《续汉书》所载,周群曾精准地预言过东汉灭亡、刘表去世等重大事件。张裕,虽是刘璋的旧部,与刘备曾因小事发生争执,但他精通占卜与相术,并且屡次以照镜子进行“相面”,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将会被刑杀,而最终他也因预测刘备夺益州后会死而被刘备所杀。
在汉中之战前,张裕预言刘备的军队必定会败北,劝说刘备不要发动争夺汉中的战斗;周群则预测,刘备能够占得汉中的土地,却无法得到人口,并且一旦派遣偏军作战,必定会失败。尽管如此,刘备最终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果断决定发动战争,并派遣张飞、马超和吴兰等人占领下辩。然而,正如预言所言,张飞与马超被击败,吴兰阵亡。事实上,《周群传》对汉中之战的评价便是“得地而不得民”,这也成为了“得地不得民”这一说法的最早来源。
刘备为何会遭遇“得地不得民”的评价?
刘备为何会被评价为“得地不得民”?背后的原因相当简单:曹操曾在汉中及周边地区大量迁移人口。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社会,人口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极其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军队的规模以及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战乱纷争的三国时期,军阀们争夺的不仅是土地和物资,还有人口。因此,军阀间的迁民行动往往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
曹操开始迁徙汉中人口的行动,可以追溯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这一年,曹操打败了张鲁,成功控制了汉中。曹操任命的雍州刺史张既建议他将汉中的人口迁往关中地区。这一举措,旨在增强关中地区的生产力和战斗潜力,避免因与刘备的冲突导致人口损失。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汉中迁徙了数万户人口。
除了强制性迁民外,曹操还采取了诱导措施,鼓励当地百姓自愿迁往洛阳、邺城等中心地区。根据《杜袭传》的记载,曹操的驸马都尉杜袭在汉中积极安抚民众,最终有约八万人自愿迁移。按古代标准,这意味着大约一万六千户左右。曹操不仅从汉中迁徙了大量人口,还将巴蜀地区的部分人口带回汉中。在张鲁被消灭后,夏侯渊、张郃等继续入侵巴蜀,将巴东、巴西等地的民众迁往汉中。这一连串的行动严重削弱了刘备集团对汉中的控制力。
汉中之地的战略意义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曹操迁徙了大量人口,汉中的人口确实有所流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汉中失去了其战略价值。即使曹操进行了大规模的迁民,汉中依然保持着它极高的地理价值。汉中位于秦岭与大巴山脉之间,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天然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它不仅能作为巴蜀地区的屏障,还能够成为刘备北伐关中的重要跳板。
此外,即便汉中的人口不多,它依然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在刘备决定发动汉中之战时,他明确要求从益州增派军队,这一决策也凸显了汉中对刘备政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与当时的淮南地区做对比。由于战争的破坏,淮南地区的人口减少,但曹操与孙权却依旧在这一地区展开了长时间的拉锯战,显然这一区域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因此,尽管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所获得的土地并不等于人口的全胜,汉中本身的战略地位依然决定了这场战斗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汉中之战依然被视为刘备的一场胜利,这一点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视。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得地不得民”的评价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若从整体战略角度来看,刘备在汉中之战中的胜利依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为刘备的未来布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