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所以赐死陈潢,并非因为陈潢的能力不如他,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些康熙不愿面对的事实,发现了一些不该知道的秘密。康熙的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的复杂原因,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电视剧《天下长河》是一部正剧,其制作质量极为精良,堪比其他顶级历史剧。尤其在群臣之间的关系刻画上,比《大明1566》更加细腻,而在剧情安排方面,也高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至于对后宫的刻画,则远远超过了《大秦帝国》。
尽管《天下长河》是正剧,但它同时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剧中人物的结局来看,这种悲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除了虚伪迂腐、道貌岸然的于振甲和能够深思熟虑的康熙有一个相对好的结局外,其他人物的结局几乎都颇为凄惨。这些悲剧中,有的确实是罪有应得,比如索额图;而有的则源自于缺乏职场素养与规则意识,比如陈潢。
说到康熙为何重用于振甲,这是因为于振甲是一个非常死板的人,和任何人都难以打成一片,但他却非常直率,敢于直言不讳,绝不奉承,忠实地报告上来的都是事情的真相。对于康熙来说,他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不作伪的真话。相比之下,施琅虽然是一个直率的官员,康熙却对他产生了不满。这主要是因为施琅曾与靳辅和陈潢共事过,施琅虽然立下了一些功劳,但他为靳辅求情的举动让康熙产生了结党营私的嫌疑。
康熙在早期经历了多次被人欺骗和威胁,包括索额图、明珠、伊桑阿等人曾对他造成过困扰。因此,康熙对结党营私的现象极为敏感,一旦有类似的迹象出现,他就会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恶化。其实,如果施琅从未与靳辅、陈潢有过接触,康熙或许会对他宽容一些,但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绝对不会容忍他借功勋为自己争取权利。
康熙追杀太子的举动也是出于同样的担忧。太子在收购大片土地并分发给大臣后,实际上是在削弱康熙的权威和统治。若太子能在众臣面前发号施令,甚至比康熙更具权威,那就等同于挑战康熙的统治地位。康熙经历了许多年苦心经营才将自己塑造为铁板一块,而太子却在一夜之间让这一切面临破裂,显然这是康熙无法容忍的。
康熙需要的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官员关系,而不是像太子这种明目张胆的结党行为。康熙希望每个臣子之间都有分歧,即便他们合作,也必须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和谐。正如索额图与明珠的关系,他们虽然一起为康熙效力,但却保持着表面的敌对和距离,这让康熙觉得安心。一次,高士奇看到明珠和索额图在争吵,他问道:“你们一天不斗就睡不着觉吗?”明珠的回答让高士奇瞬间明悟:“如果我们哪天不斗了,皇上就睡不着了!”
然而,陈潢并不了解这种职场中的微妙关系。陈潢是一个忠诚实在的人,看到谁好就会全力支持,尤其是对靳辅。他不惜一切去维护靳辅,哪怕面对的是康熙。这样的忠诚反而让康熙感到恐惧,因为在康熙看来,陈潢和靳辅之间的深厚情谊,已经超越了对皇帝的忠诚。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极有可能会导致结党营私的局面,尤其是在官场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康熙绝不能容忍这种情况。
陈潢虽然在黄河治理上立下过功劳,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康熙给了他多次机会,让他有时间去理解职场规则,然而陈潢始终未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最终才让康熙下定决心对他下手。如果陈潢当时明智一点,将所有功劳归于康熙,并悄悄退隐,或许他和靳辅的结局就不会如此悲惨。
陈潢在这一点上与于振甲差距很大。于振甲虽然固执,但他知道如何顺从皇帝,明白谁才是权力的真正来源。相比之下,陈潢则没有这种分辨力,他虽然忠诚,但却没有看清楚政治局势。康熙一旦发现有人在背后联合,必定会果断拆散他们,因此,陈潢和靳辅的关系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也正是康熙选择于振甲协助靳辅管理黄河的原因。于振甲能够制衡靳辅的权力,确保两者之间没有过于亲密的关系,才能让康熙更放心。而这种相互制衡的关系正是康熙所渴望的,只有这样,康熙才能确保从各个角度获得真实的情况,并做出最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