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晚年所犯下的最大错误,便是冲动行事,未考虑周全地为了关羽复仇而做出决定。回顾当时的局势,蜀国刚刚经历了惨重的战败,国家的元气已经大伤。如果魏国趁此机会进攻蜀国,结果可能会让蜀国陷入更加深重的困境。然而,真的是像表面上所看的一样吗?如果我们从当时的一系列事件来分析,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魏国,这一举动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将刘备的愤怒引导向魏国。尽管蜀国在经历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军力逐渐恢复,但其经济依然离不开东吴的支持。这种局面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方面,孙权与曹丕在战略上彼此利用;另一方面,蜀国固守着蜀道,这使得曹军要想突破蜀国防线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威胁魏国的,是已经占领荆州并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东吴,而非已受到重创的蜀国。曹丕选择在何时攻打东吴,也极为关键。
公元222年,刘备亲自率军进攻东吴,结果蜀军在夷陵被陆逊击败。同年11月,曹丕派遣大军进攻吴国。这一次,曹丕采取了三路并行的策略,分别由曹休、曹仁、曹真三位将领统领。曹休带领东路军,兵出洞口要塞,意图攻打吴国;曹仁统领中路军,从濡须口渡江南下;曹真则率西路军,带着夏侯尚、张郃等将领出兵荆州南郡。若是仅有一路大军,曹丕应当能够迅速调度兵员和补给。但三路大军齐出,并且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兵员和物资的调配,这显示曹丕早有准备,显然并非仓促出兵。换句话说,当刘备进攻东吴时,曹丕实际上早已准备好对东吴动手。
曹丕等待的正是东吴和蜀国两败俱伤的时机。由此可见,曹丕并不认为蜀国对魏国构成威胁,他的目标是东吴那个富庶的国家。孙权很快也意识到曹丕的意图,他开始一边让陆逊迎战刘备,一边向曹丕表示臣服,意在避免魏吴两国夹击,保全吴国的利益。曹丕虽然答应了孙权的请求,但也趁机提出,孙权的儿子必须到魏国做质子。这一系列的政治交易中,孙权的深思熟虑也为吴国带来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然而,意外的是,陆逊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成功击败了本已强大的刘备,导致蜀国失去了荆州并完全退守蜀中。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蜀国的防线变得异常脆弱。曹丕逐渐意识到,蜀国的威胁已经消失殆尽,而东吴的威胁却在不断加大。正当此时,孙权做出了一个令曹丕极为恼火的决定——他违背了之前的约定。
此时,曹丕面临选择:一方面,蜀国已经退守,防线坚固;另一方面,东吴实力越来越强大。曹丕如果继续攻打蜀国,势必会使魏国元气大伤,且如果东吴趁机反攻,魏国将面临极大威胁。而如果先行攻打东吴,则可以在东吴尚未完全恢复的时候将其打击,使其难以继续扩张。这种选择显然更为利于魏国的长远发展。因此,曹丕决定分三路大军进攻东吴。
然而,这一策略未能如曹丕预期的那样顺利进行。赤壁之战的惨败已经让曹操深受打击,而曹丕的进攻再次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尽管曹休和曹真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击败了吕范和诸葛瑾,但随后,魏军却接连遭遇失败。特别是朱桓击败了曹仁,且魏军军中爆发了瘟疫,曹丕不得不下令撤兵。
曹丕原本希望能趁着东吴和蜀国战斗消耗的时机,一举吞并东吴,令魏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然而,随着蜀吴重新结盟,三国间的微妙平衡再次恢复。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决定继续与东吴维持友好关系。与此同时,曹丕因过于自信而失败,最终未能完成吞并东吴的计划。而曹丕死后,魏国发生了权力斗争,司马懿的崛起则让魏国的未来变得更加动荡。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