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听说在离家不远的吉安安福蜜湖村,有一个周姓人家,据说他们是三国时期著名大都督周瑜的后裔。为了验证这个传说,我特意翻阅了清朝乾隆年间所修的《蜜湖周氏族谱》,在族谱中清楚记载了该村的开基祖是周瑜的次子周胤,并且附有画像,记录也显得颇为确凿。
三国时期的周瑜,字公瑾,来自安徽庐江舒城,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那他的后代为何会迁移到这个偏僻的小村落,并且定居了千多年呢?为了找到答案,我亲自前往了这个村庄,展开了探访。
事实上,每个家族的族谱中都存在一定的“攀龙附凤”现象,很多家族都会试图将自己的祖先描绘成名相、名将,甚至是皇族后裔,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提升家族的地位。有时,族谱上的序言甚至会伪托一些名人来为家族抬轿。
根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的记载:“瑜有两子一女。女嫁给太子登;长子循早逝;次子胤初任兴业都尉,后因犯了错被贬到庐陵郡。”其中提到,周瑜和他的妻子小乔,那个被曹操称为“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小乔生下了三个孩子。明代内阁大学士解缙在《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中提到:“周瑜的长子循早逝,次子胤被贬至庐陵,之后他本该被召回,但不久死于乌东。长子豫继承了职务,留在汝南,而次子泰则留守乌东。”此外,明代的学者金幼孜也曾写道:“周瑜的后代是从庐陵乌东开始定居的。”
尽管族谱中常有夸张和伪托的现象,但历史的细节往往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四库全书·集部》里,确实可以找到解缙、杨荣、金幼孜关于《周氏族谱序》的记载,这也证明了周瑜的后裔在历史上确实有其源流可追溯。
根据这些记载,周瑜的次子周胤被贬到庐陵之后定居蜜湖村,与历史记载相符。村里的族谱上还保存着周胤的画像,可以看到他那时的面貌。这个村庄内有一个大池塘,池塘周围是数十棵古老而苍翠的古柏和古樟,附近还有一座建于数百年前的周氏祠堂,尽管由于年久失修只剩下了一堵残垣断壁,但它依然见证了周氏家族的辉煌与艰辛。
根据《蜜湖周氏族谱》中的记载,周胤在被贬到这个村子几年后,朝中的许多官员为他鸣冤。加上他母亲小乔心中常念儿子,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为此上书孙权,请求恢复周胤的爵位。孙权同意了这一请求,并下令召回周胤。然而,周胤早已厌倦了朝廷的纷争,他拒绝了召回,而是骑上小毛驴,四处游览,流连在山水之间,享受宁静的生活。
族谱中明确记载了周胤有三个儿子:豫、泰、纂。长子豫安葬父母后,与三弟纂一同回到京都受封,之后返回了家乡安徽庐江。次子泰与纂为孪生兄弟,在安葬父母后,留在庐陵乌东守墓,继承了都尉职务并封为都乡侯。泰去世后被安葬在庐陵乌东的九龙山脉。三子纂随长兄回建业后,被任命为吴威远将军,之后又回到乌东与族人团聚,并最终迁至蜜湖村。泰有三子:光苑、光煦、光熙。
如此看来,周瑜和小乔的后代确实代代居住在这个山村。至今,村中的周姓人家大多务农为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延续着周氏家族的历史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