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实现统一之后,宋朝的国运仅次于汉朝与唐朝。然而,每当人们提到宋朝时,常常会带着“弱宋”这一标签,尤其是与盛汉与强唐相比。宋朝屡次被周边的游牧民族压迫,甚至最终通过岁币与他们交换和平,直到“靖康之耻”这一屈辱事件的发生。那么,为什么唐朝能够迅速击败突厥,甚至消灭其势力,而宋朝却无法战胜契丹等游牧民族呢?难道70%的对外胜率,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
首先,所谓的70%胜率,是近些年某些“宋吹”的自我鼓舞罢了,即便数据真实,也无法掩盖宋朝外战失败的事实。宋朝与契丹、女真交战屡屡告败,最终在蒙古的侵略下灭亡。而即使是西夏这样的小国,北宋也只能靠金钱买来和平。而所谓的70%胜率,说到底是因为唐宋时期的统计标准不同。比如唐朝名将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未能彻底摧毁该国,但唐军对高句丽的打击仍然是极其沉重的。因此,唐朝的实际战斗力往往被低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唐朝和宋朝在面对游牧民族时,结果如此不同呢?除了军力差距,下面这些因素也同样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不同的国策导致的军力差距
唐朝时期特别重视武将的地位,李家本身就出自关陇军事贵族,建立唐朝及统一过程中的许多将领,几乎都是优秀的军事人物。李世民、李孝恭、李建成、李神通等一大批名将的出现,使得唐朝在建立后的军事力量始终保持强大。除此之外,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在唐朝建立过程中也立下军功,唐朝的高祖李渊本身军事才能也非凡。
唐朝的武将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很多武将甚至能做到“出将入相”,例如李靖、侯君集、李勣等人就是出将入相的成功案例。而宋朝则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经过了唐末的战乱,赵匡胤深知军阀割据的危险,因此实行了“强干弱枝”的政策,将地方精锐集中在中央军队中,使地方无法独立造反。然而,这一政策反而削弱了宋朝的战斗力,导致军事力量逐渐衰退,甚至在后期出现了冗兵现象,缺乏有效的军事指挥体系。
二、突厥与契丹的政权建设差异
唐朝与宋朝所面临的游牧民族,在政权组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突厥虽然一度强盛,但它仅仅是一个部落联盟,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突厥的可汗们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控制力,而只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例如,颉利可汗并非一位真正的皇帝,他只能在各大部落间进行协调和领导,内部缺乏真正的统一。
相对而言,契丹已经借鉴了中原的文化,建立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政权体系。契丹皇帝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军队,而突厥的部落则缺乏这种统一性,这使得唐朝能够通过分化内部的可汗,轻松取得对突厥的胜利。正因如此,契丹能够有效地占领和控制燕云十六州,形成对北方的威胁,而突厥则只能进行偶尔的掠夺,难以长久控制领土。
三、尚武精神的丧失
唐朝时期,尚武精神在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尽管唐朝推行科举制,但很多士人依然将军功视为仕途的重要途径。唐代的诗人如岑参、高适等,以边塞诗著称,他们追求的并不仅是文人的荣誉,更多的是军功。在这个时期,很多士人也向往着通过军旅建功立业,李白和杜甫也有类似的经历。
然而,宋朝却在文化和政治上丧失了“尚武精神”。由于宋朝实施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武将的地位低微,几乎无法达到“出将入相”的水平。而宋朝也更加注重科举,推崇读书人的仕途。宋真宗的《劝学诗》便鼓励民众努力读书,通过科举获取社会地位,这让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学术,反而逐渐忽视了军事力量的建设,造成了宋朝士人的军事素养普遍较低。
四、北宋丢失的关键领土
北宋虽然统一了大部分割据势力,但依然遗失了若干关键地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个地区不仅是华北的天然屏障,也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失去燕云十六州后,北宋不得不在北方边疆投入大量精兵进行防御,尤其是在开封附近,防止契丹骑兵越过黄河,直接威胁到北宋的都城。
除此之外,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也没有完全纳入宋朝的控制范围。这些地方是重要的产马区,失去这些地区意味着宋朝无法建立强大的骑兵力量,只能依靠步兵与游牧民族进行对抗。在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中,步兵的劣势就显得尤为明显。
五、统一过程的不同背景
唐朝继承的是隋朝的遗产,尽管隋朝因暴政而灭亡,但它的存在为唐朝的建立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包括行政制度、粮食储备等资源。唐朝继位后,迅速得到了隋朝遗留的资源支持,这为其对抗游牧民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与之相比,宋朝在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经历了长达五十年的战乱,国家资源严重匮乏,政治基础不稳,面对复杂的局势,宋朝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昔日的强盛。因此,宋朝在军事上无法与唐朝抗衡,面对西夏、契丹、蒙古等外敌时显得捉襟见肘。
综上所述,唐朝能一举灭掉突厥,而宋朝却未能战胜契丹,除了军力差距外,还有国策、政权建设、尚武精神丧失、领土丢失等多方面的原因。宋朝的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