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生活中那些能够获得较好发展的人,毫无疑问是大清朝的公主们,也被称作格格。尽管大多数格格在离开紫禁城后改换了名字,但她们在宫廷中所接受的教育和技能仍然让她们在民间能够大放异彩。我们知道,这些格格大多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有时候也包括她的姐妹们。自幼,这些女子就处于高贵的地位,接受入微的教育,涵盖了书法、绘画、音乐、棋艺等诸多方面,还学习了待人接物的礼仪和处世之道,样样俱全、样样精通。
如果大清仍旧存在,格格们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因为在皇宫中,礼法森严,尽管她们身为皇族,仍然不得不承担起巨大的责任,这种责任往往体现在婚姻的安排上。几乎每位格格都被迫与他族王公或权臣联姻,以利于维护或增长家族的权力与影响。甚至,如果想要回宫探亲,都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意味着一旦出嫁,她们就彻底失去了自己为主的家。在夫家的生活中,虽然地位无可挑剔,但也少不了繁文缛节,愈加令人沮丧的是,格格见丈夫的机会极为稀少,出宫时还需要随行的规矩嬷嬷来监控她们的生活,包括不可思议的诸多私事,成了无形的束缚。格格们的辛酸与无奈可想而知。
然而,清朝覆灭后,这种状况大为改善。部分格格们不仅擅长多种技艺,甚至在民国时期可以走进教室,成为教师,或担任家教,补习收入相当可观。而有些格格则选择低调行事,嫁入显赫人家,这类家庭对于格格的身份深感荣幸,随便一提就能引来许多人主动上门提亲。尽管清朝早已成为历史,葡萄架上的皇族与平民的界限在形式上消失,但为了面子和尊严,很多家庭依然青睐格格这类身世。因此,绝大部分格格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衣食无忧。
然而,与格格们的光鲜亮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生活在宫廷深处的另一个群体——宫女。实际上,许多宫女因家境窘迫而入宫,她们往往缺乏技艺,只能在艰苦中度日。在宫中,虽然尽是伺候贵族的人,虽然言语繁多,却大多素质尚可。出宫后的她们就未必能享受到同样的待遇。其实,有些宫女出宫是因为年龄达到规定,有些则是因为朝代的覆灭,而不论是哪种情况,现实都不容乐观。年岁已大而出宫的宫女,往往因长期的谨小慎微而身心俱疲,且失去了经济来源,在重视血脉延续的社会中,鲜有男子愿意娶她们;若是因意外出宫,遭遇的命运更为凄惨,既没有抚恤金可言,又无法向家中交代,面对高门大户的歧视,出门求职更是无从下手。最终,相当多的宫女沦落到了青楼,沦为身不由己的接客者,做着违心的工作。对于曾在皇宫中的她们而言,这种经历简直是无情的打击,仿佛是从高空坠入深渊,几乎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