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与努尔哈赤之间,仅相差四岁的年龄差距,然而很多人认为,明朝的实际灭亡从万历皇帝时期开始,也并非没有道理。努尔哈赤的崛起与壮大,几乎都是在万历皇帝的直接监督下进行的。那么,万历为什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呢?这件事,不能完全怪他。
在明朝的对手中,真正强大的军事威胁到底是谁?事实上,在明朝的中前期,蒙古一直是最大的敌人。自从朱元璋登基为帝起,明朝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成功占领了元大都,终结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而针对北元的反扑,明朝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例如太原之战、沈儿峪之战、岭北之战、捕鱼儿海之战等关键性战役,彻底摧毁了北元军的主力。
随着北元势力的衰退,蒙古各部在长年的战争中逐渐分裂成了三个主要部落: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相互争斗,又有联合。它们时常与明朝发生冲突。瓦剌吞并了鞑靼,兀良哈紧随其后支持瓦剌。朱棣五次征讨漠北,也与这些蒙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明朝通过强硬手段击败了鞑靼和瓦剌,但这些部落的反叛之心依旧未曾平息。尤其是朱棣晚年的三次北征,虽然打击了鞑靼,却使得瓦剌迅速崛起,最终导致瓦剌对明朝构成更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由于兀良哈部曾在靖难之役时支持朱棣,作为回报,朱棣将原宁王的土地赠与兀良哈,使得后者实力大增。瓦剌则通过联姻和贿赂手段将兀良哈拉拢至自己一方,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最终,土木堡之战的惨败,使得明朝的军事防御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进攻转为防守。
从朱元璋称帝到1570年,明朝与蒙古部落的争斗持续了两百多年。在明朝的心目中,蒙古一直是最大的潜在威胁。因此,明朝对女真部落的忽视,为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但为何是努尔哈赤呢?这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军事治理有着密切关系。
李成梁的辽东战绩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自己,开始大规模地将边境藩王内迁,特别是东北的三王:韩王朱松、辽王朱植和沈王朱模。而且,朱棣之前的政策还包括将大宁卫的宁王朱权内迁,这样一来,辽东地区的局势就空了出来。
为了防备蒙古的威胁,明朝修建了从嘉峪关到鸭绿江的长城,并在沿线设置了九个总兵,即“九边”或“九镇”。然而,随着蒙古威胁的逐渐减弱,李成梁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变得轻松起来。自从隆庆四年(1570年),李成梁接任辽东总兵,他在辽东的战绩逐渐突显,成功消灭了蒙古黄金家族的土蛮部落,进一步削弱了其在辽东的影响力。
然而,李成梁的矛头逐渐转向了辽东的土著女真部落。虽然这些女真部落早期曾受到明朝的册封,但他们的忠诚并非始终如一,且常与蒙古部落发生联系。在李成梁的打击下,女真部落受到了严重压制。万历元年(1573年),李成梁重创了建州女真,并将其首领王皋捉拿并处死。然而,李成梁的所作所为并未完全摧毁女真部落的力量,努尔哈赤这一未来的威胁便悄然崛起。
努尔哈赤的崛起
努尔哈赤,原是建州女真的世袭贵族。王皋死后,他的外祖父塔克世与建州左卫的觉昌安家族有亲戚关系。李成梁在剿灭王皋的过程中,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这一错误不仅让努尔哈赤产生了深刻的仇恨,也激发了他复仇的决心。努尔哈赤借着这股复仇之心,开始积聚力量,逐步发展成建州女真的实际领袖。
努尔哈赤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逐渐打败其他女真部落,最终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成功统一了建州女真。接下来,他瞄准了海西女真,经过数年的战斗,逐个消灭了哈达部、辉发部和乌拉部,最终在1619年击败了叶赫部,完成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创新性地创造了满文,建立了八旗制度,并强化了女真的军事力量及政治组织结构。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后金,宣布开创天命元年,标志着他正式与明朝为敌。
明末的混乱与万历的不作为
努尔哈赤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万历时期的明朝政局极度腐败。自万历皇帝亲政后,他深陷奢侈荒淫之中,政务疏忽,朝廷内外充斥着腐败与无能。明朝的财政因过度征战而陷入困境,辽东的防线松懈,努尔哈赤的崛起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机会。
李成梁在辽东的治理,尽管曾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局势,但他对女真各部间的互相攻杀并未采取根本性解决措施,反而在某些程度上助长了努尔哈赤的势力。李成梁未能及时发现努尔哈赤的野心,也未曾对他进行有效制约。
总结而言,努尔哈赤的崛起并非偶然。明朝对蒙古部落的长期关注,让他们忽视了女真部落的威胁,而李成梁的错误判断以及明廷的怠政,也为努尔哈赤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最终,当明朝意识到努尔哈赤的威胁时,已经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