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七年(611年),翟让因惧罪而逃到了瓦岗寨,他在此聚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民发起反抗。随着单雄信、徐茂功、王伯当等人的陆续加入,瓦岗军的力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李密的加盟,更是让瓦岗军接连在与隋军的交锋中取得胜利,逐渐成长为隋末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如此一支强大而有威望的反隋力量,为什么会在邙山之战后迅速解体,烟消云散呢?从历史上看,各个朝代的农民起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在壮大之后往往会引发内部的争斗,导致自身力量的消耗。无论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还是后来的黄巢起义,大军不断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便开始兄弟相殴,这一现象在瓦岗军的内部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瓦岗军的领袖翟让真诚地推荐李密担当领导者,但李密出身于贵族,因而以恩相报却心生怨恨,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设计了翟让的暗杀。这一举动令他在军中失去了民心,加剧了老将们的不满。尤其是李密在掌权后,开始排挤异己,大量重用投降的敌兵,极大削弱了内部的团结,士气和战斗力也随之下滑,这样的队伍难以维持长久的战斗。
李密在获得权力后,先后攻占荥阳、洛口仓,最终控制了隋朝的第一粮仓,这一行动对隋朝的影响可谓致命。同时,瓦岗军向流民百姓分发粮食,这一举动让瓦岗军在百姓中树立了更高的威望。
实际上,瓦岗军的最佳发展方向并不是向中原深入,而是应该集中于关中地区。当时的关中是隋朝的政治中心,且易于防御,尤其是在隋军力量薄弱的背景下,非常利于瓦岗军的扩展。然而,中原地势为平原,自古是战火纷飞之地,周围也聚集了许多强大的敌对势力,如果李密不能迅速占领洛阳,必将被困于此,难以建立一个抵御其他割据势力的稳固根据地。
果然,李密果断地进攻洛阳,却不料遭遇惨败,实力受损后再也难以东山再起,从此陷入低谷。彼时,宇文化及拥立杨浩为帝,与在洛阳自立为帝的杨侗之间矛盾激烈。如果李密能够准确把握这一机会,利用双方矛盾引发内斗,势必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利益。但不幸的是,瓦岗军却被杨侗利用,成为了他的工具。
尽管瓦岗军成功击败了宇文化及,但自身的损耗极为严重,此时尚未得到有效休整的瓦岗军,又要面对王世充的进攻。本来,裴仁基已经建议采取防守策略,待敌方疲惫和缺粮时再实施反击,但李密却因骄傲而自大,执意迎战,最终在邙山之战中惨遭败北,王世充甚至俘获了数十万起义军,而李密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投奔李渊。
总而言之,在隋末的农民起义军中,瓦岗军迅速崛起,成为了一支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然而,新的领导者李密私欲膨胀,进行权力篡夺和排除异己,从而导致领导层内部的不和,直接影响到士兵们的士气,军队的战斗力随之下降。而更为严重的是,李密在独揽大权后,已无法听取任何良好的建议,执意决策,放弃了最有前途的关中地区,向四战之地的中原进军,加之战术失误,最终导致邙山之战的惨败,瓦岗军从此走向了彻底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