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第一次见到全自动机枪的李鸿章:子弹消耗太快,大清国用不起
迪丽瓦拉
2025-09-13 11:32:35
0

在清朝末期,李鸿章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出众的谋略,成功跻身权力的核心,成为一位影响深远的政治人物。他的生平和作为引发了许多争议,评价颇具戏剧性:一方面人们称赞他“专以浪战为能事”,另一方面又批评他“翰林变绿林”。这种二元的评价不仅表明了社会对李鸿章能力的认可,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冷酷和手腕非凡,毫无疑问,他是个复杂的角色。

提到李鸿章,首当其冲的便是他的务实主义。他是一个不为外在环境所束缚的人,然而,这种特质也使他的形象遭到广泛的非议。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他签订的,因此一些人将他视为卖国贼。尽管如此,这些骂名并没有削弱李鸿章在晚清重臣中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他的一段经历证明了这一点。有一次,当他首次见到全自动机枪时,并没有询问价格,而是提了一个令在场洋人愣住的问题,显现出他在技术上的深入思考。

回顾1840年的多次战败,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武器技术落后是失败的根本原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清朝的武器在当时与世界武器并没有显著的差距,不仅在明朝时期就掌握了火器的基本制造技术,就连晚清的兵器库中也不乏先进的火器。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如此连连的失败呢?

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对西方先进武器的引进和应用。李鸿章作为当时洋务运动的主要推手,虽然意识到了现代化的必要,但内心对外国产品本能地抗拒,尤其是对于新型武器的观念还尚未开阔。因此,当他看到最新的机枪时,便深深地被其威力所吸引。观看完威力展示后,李鸿章并没有急于询问价格,而是向工作人员询问:“刚才一共打了多少发子弹?”当得到“三百发”这个答案后,他的脸上陷入了沉默,随后叹息道:“子弹消耗太快,大清国用不起。”由此可见,李鸿章对于清朝的财政困境有着深刻的认知,甚至连子弹的购置都成为了奢望,这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困境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心酸。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朱元璋两次计划讨伐日本,但都被刘伯温坚定阻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历史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并非...
原创 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等级、身份、道德乃至宇宙观的象征。我们常说“红配绿,赛...
原创 清... 清圣祖康熙帝与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的四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在各自的统治时期为国家...
原创 李... 公元1642年,农历九月十五,深秋的开封城上空笼罩着不祥的阴云。城外,李自成大军如黑云压城;城内,数...
原创 朝... 在朝鲜人民心中,有五位中国人是永远的英雄。这五位英雄究竟是谁?他们为何如此受到朝鲜人民的敬重呢? ...
原创 郑... 我们都知道,清朝八旗劲旅很强大,几乎难逢敌手,尤其与明朝作战,大多取得胜利,是清朝得以入主中原的强大...
原创 1... 在1946年,即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国共两党曾进行了一系列和谈,并达成了一些相关的和平协议。其中有一项...
原创 李... 在唐朝时期,李世民所创立的贞观之治,以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外国学者纷...
两处!昔阳考古又有新发现→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下简称“四普”)中,昔阳县在去年发现轰动全国的“昔阳钟村墓地”的基础上,今年又...
原创 司... 1957年某个平凡的日子,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刚刚结束了上午的例行会议,手中刚端起饭碗准备享受片刻...
塞壬-美人鱼:中世纪的身份危机 追溯塞壬悲伤的中世纪历史,试图理解一切是如何出错的。 安娜·多罗菲耶娃博士 / 2014 年 5 月...
原创 历...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浩瀚如烟,历朝历代的兴衰起伏交织,形成了无数个不同的王朝。在这些...
原创 3... 1950年12月的一个晚上,38军的驻地山洞内热闹非凡。西线各军的领导纷纷聚集,参与一场重要的会议。...
原创 百... 冯胜是明朝开国时的著名将领,同时也是开国六公爵之一。他伴随朱元璋征战四十多年,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
原创 南... 公元1234年,金朝的灭亡已是无法避免的命运。金哀宗完颜守绪在蒙古军与南宋联军联合进攻时,逃到了蔡州...
原创 刘... 在之前关于冉闵发布《杀胡令》的讨论中,我们曾提到过历史的复杂性。历史文化中的很多事件往往并非简单的黑...
原创 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通常来说,这一时刻被认为是...
原创 开... 《——·前言·——》 红三十四师的覆灭是韩伟生还的背景。 这不仅仅是胜利者的荣耀,而更像是幸存者的...
原创 7... 1975年,在沙特阿拉伯那片炙热的沙漠中,一条荒无人烟的铁路终于建成。这个项目的承建方不仅没有赚到钱...
原创 刘... 前言 刘备这老哥,汉中王当得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啊! 可他偏偏干了件曹操、孙权想都不敢想的“作死”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