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它标志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末代皇帝溥仪宣布和平退位,宣告了大清王朝统治中国296年的历史结束。尽管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饱受批评,但作为一个曾经强盛的王朝,它最终走向灭亡,依旧让人不免感到一些惋惜。时至今日,谈到导致大清灭亡的罪魁祸首,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在晚清的历史中,有几个名字无疑会被历代人民所诟病,比如妖后慈禧、窃国大盗袁世凯、卖国贼李鸿章,甚至一些人将大清的没落归咎于乾隆皇帝。然而,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人物——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贪官,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大清的覆灭。这个人就是奕劻,爱新觉罗氏。他是乾隆皇帝的孙子,光绪皇帝的叔叔,作为正宗的皇族成员,却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家族。
凭借着显赫的身份,奕劻的政治生涯顺风顺水。从贝子、贝勒到郡王、亲王,再到1908年被封为铁帽子王,奕劻成为了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他对财富的强烈渴望,成为晚清时代最著名的贪官之一。奕劻的贪婪几乎无处不在,但其中最为致命的,是他与袁世凯的金钱交易。与袁世凯结识后,奕劻便开始为大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
1903年,荣禄去世,袁世凯得知奕劻接管了军机处后,迅速向奕劻送上了十万两的银票。虽然奕劻对袁世凯有所戒心,但面对如此丰厚的回报,他还是忍不住动了心思。两人建立了紧密的关系,袁世凯更是以“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对奕劻进行定期的馈赠,甚至还与奕劻的儿子结为拜把兄弟。得到了袁世凯的支持,奕劻便开始为袁世凯的升迁铺路。袁世凯最终如愿成为了领班军机大臣,掌握了财政和军权,而奕劻则牢牢掌控朝廷内政。两人联手大肆构建了北洋政权。直到摄政王载沣上台,局势才有所变化,袁世凯被迫下台,但他在军队中的权力并未受到根本性的削弱。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迅速占领了大部分清廷的控制区,朝廷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再次召回袁世凯。上任后,袁世凯首先要做的便是铲除曾经的障碍——摄政王载沣。在奕劻与袁世凯的共同推动下,裕隆太后下令解除载沣的摄政王职务,从此袁世凯便无人能挡。1911年底,南方革命军与北方清廷展开了和谈,革命党要求清帝退位,但清政府坚决不同意,双方陷入僵持。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奕劻主张清帝应当退位,并劝说裕隆皇太后:“全国已去大半,幸能偏安,亦难持久。若能融合满汉,改良政体,虽不妨商办。若因固执而至决裂,则满人均为我一家所累。”听完此言,裕隆皇太后忍不住泪如雨下。最终,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正式退位,接受了优厚的待遇,并被软禁在皇宫中。
尽管晚清的衰败已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奕劻这个皇族成员却成了亲手葬送大清王朝的“掘墓人”。甚至末代皇帝溥仪在回顾辛亥革命时也感叹道:“若论内政,奕劻将其搞得荒废不堪;若论外交,奕劻又让大清败北。在皇族中,奕劻无疑是满清灭亡的第一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