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第一位谥号“文正”之臣,教过康熙和胤礽,却一天吃3顿豆腐
迪丽瓦拉
2025-09-13 11:31:34
0

自古以来,在每一个朝代中,能够被谥号文正的人,无一不是刚正不阿,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好官。

而在清朝这个满人统治的朝代,被第一位谥号文正的人,居然是一个明末出生的孤儿。

他的名字叫做汤斌,是河南睢州人,曾经亲历国破家亡,立志为民做清官。

顺治九年中进士,当潼关道员时轻车简从,做江苏巡抚时减税救民,获“汤青天”的美名。

他生活极其清苦,一天三顿都吃豆腐,可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在去世时却十分的“憋屈”。

立志请命

1627年,河南睢州,汤斌出生的那年,明朝已经摇摇欲坠,行将就木。

没过几年流寇四起,汤斌的母亲被困乱军,殉节而死,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带着他逃到浙江衢州避祸,直到1645年才回老家。

汤斌小时候见多了百姓流离失所,官府贪腐不管,心里早就想着:将来做官,绝不让老百姓再受苦。

明朝灭亡后,他看透了腐败害国的根源,立誓要当个为民请命的清官。

1652年,25岁的汤斌考中顺治九年的进士,当上了国史院检讨,虽然品级不高,干的却是给皇帝整理史书的工作。

他学问好,顺治让他陪读,还给三阿哥玄烨讲过课。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对汤斌的学问印象深得很。

1655年,顺治看他品行好、才干足,破格提拔他当陕西潼关道员,正四品,管着一方行政。

这官儿不小,可汤斌上任的方式让人十分震惊。

他没坐八抬大轿,也没带啥随从,就买了三匹瘦骡子

自己骑一匹,仆人骑一匹,第三匹驮点衣服行李,晃晃悠悠去了潼关。

路上地方官见他这模样,以为是个路人,连招呼都不打。

到了潼关,守关的把总还笑他不像官,汤斌亮出官印,把总才慌了,赶紧安排人接他。

汤斌在潼关干了九年,铁面无私,专治贪官。

地方上的墨吏,过去靠拍马送礼混日子,汤斌一来,谁也不敢乱来。

他还为老百姓办实事,修路、赈灾,啥都得修改。

百姓打心眼里感激,背地里叫他“汤青天”,跟宋朝包拯一个名号。

汤斌这官当得硬气,可他的运气不太好。1664年,他父亲去世,按规矩得回家守孝三年。

为官一方

三年后他回吏部报到,吏部那些官儿嫌他太清廉,管得严,没给他好岗位。

这一耽搁就是15年。而在这15年的时间里,汤斌一直都在给自己“充电”。

他在家钻研理学,特别喜欢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琢磨着怎么把学问用在治国为民上。

阳明说,知道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道的成果。

汤斌把这话记在心里,觉得自己将来要是再当官,学问得跟做事一块儿使。

1679年,康熙办博学鸿儒科,专门挑学问好的人才。

汤斌去考,一下子拿了头名,康熙一看是他,立马想起了当年给自己讲课的老师。

想要把他调回翰林院当侍讲,五品官,专门管经史学问,还让他教太子胤礽读书。

1684年,康熙要找个靠谱的人去当江宁巡抚,总管江苏一带。

江苏那地方富得流油,可民风奢靡,官员容易滋生腐败。

康熙觉得汤斌学问好、操守硬,又跟理学大家孙奇逢学过,知行合一合适得很,就点了他的名。

康熙还挺够意思,临走给了他一匹马、十套衣服、五百两银子,外加三轴亲笔字,意思是让他看着这字,时刻想着为民做事。

汤斌到江苏一看,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前任巡抚余国柱是明珠的跟班,干啥都想着升官发财。

淮安扬州闹水灾,田里全是泥,种不了粮食,余国柱却硬说能种,逼着百姓交税,弄得民不聊生。

汤斌亲自跑去两地查,虽然水退了,可田地还是烂的,百姓种啥赔啥。

他立马给康熙上折子,把余国柱的税给废了。

淮安、扬州的百姓听说税不用交了,激动得跑去巡抚衙门磕头谢恩。

江苏的税重得吓人,一年六百万两银子,田赋丁银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不少人破罐子破摔,地也不种了,官也不管了,地方上一片颓废。

汤斌又给康熙写折子,建议把税分几年收,数额定得合理点,别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康熙准了,江苏百姓乐得跟过年似的,喊汤斌“汤青天”,还自发给他建了生祠,天天烧香祈福,希望他多干几年。

党争牵连

汤斌对自己抠得不行。堂堂二品巡抚,吃喝跟农家没两样,一天三顿离不开豆腐。

早上臭豆腐,中午炒豆腐,晚上豆腐汤,门生来家里一看,差点没认出这是巡抚的饭桌。

地方官起初还怀疑他装清廉,后来有一回汤斌查账,发现府里买了只鸡,自己却没吃过。

直接就把儿子叫来训了一顿,说江苏的鸡比老家贵,乱花钱就滚回河南吃去。

这事儿在江苏传开后,官员们背脊发凉,百姓们更服气了。

1686年,康熙看汤斌在江苏干得漂亮,把他调回京城当礼部尚书,还管着詹事,专门辅导太子胤礽。

汤斌学问深,教得用心,康熙常找他聊经史,十分的器重他。

可汤斌这人太直,容易得罪人,1687年,京城大旱,照故人的理解来看,这是上天示警,大臣得揽责任。

灵台郎董汉臣递了折子,话说得十分严重,朝堂人人自危。

明珠怕惹祸,唆使大学士王熙说董汉臣是小人,得砍了平众怒。

余国柱跑来找汤斌,让他跟着一起骂董汉臣,说这是明珠的意思。

汤斌嘴上答应着,可康熙问他意见时,他却说董汉臣是言官,议论朝政是本职,哪有杀的道理,大臣们该反省。

康熙听了,就赦免了董汉臣,可汤斌却把明珠、余国柱得罪惨了。

明珠那帮人咽不下这口气,翻出汤斌在江苏当巡抚时的布告,说他骂地方官“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是诽谤朝廷,罪该严惩。

康熙叫来汤斌问,汤斌没辩解,只说自己任上错不少,甘愿受罚。

康熙知道他是被明珠一党排挤了,叹口气,把他闲置了。

没一个月,汤斌病得起不来床,1687年去世,终年61岁。

他死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翻遍了就八两银子,棺材钱还是刑部尚书徐乾学凑的。

江苏百姓听说他没了,街头巷尾哭成一片。

汤斌死得憋屈,带着罪名走的,没得到朝廷抚恤,可他的名声却并未被没埋没。

雍正年间,朝廷把他供进贤良祠,表彰他的德行。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感念他清廉为民、正直不屈,追封他为“文正”,清朝第一个得这谥号的文臣。

汤斌这一辈子,慈惠爱民,守道不移,文正二字,绝对担得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靖... 靖康之变对宋朝百姓来说,几乎像是一次致命的心脏病发作。 王安石变法才刚过42年,到了宣和五年,宋...
原创 朱... 衍圣公是孔子嫡长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宋朝至和二年(1055年),最初在唐朝时是祭祀官职,到了宋朝则被升...
原创 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英雄女性,她们英勇果敢、智慧过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豪杰纷纷崭露头角,智勇双全之士争夺天下。但在这片动荡的乱世中,有两...
原创 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的盛世之一。它不仅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放,而且...
原创 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皇帝。他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虽说他登基的过程并不光彩,但这并没...
原创 甘... 大唐祖坟在甘肃吗? 甘肃挖出李姓大唐王朝的祖坟!这是真的吗?事情是怎样的呢? 大家都知道,大唐...
原创 古...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战争几乎从未...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地点位于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城的太极宫...
原创 大...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的起家起点是在南阳与兄长刘縯一起创立舂陵军。尽管他们手中有一些部队,但在反抗...
原创 姜... 标题:姜维曾为魏将,能力也不如魏延,为什么诸葛亮会选他作为北伐接班人?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蜀汉丞相...
原创 十... 前言 公元234年,五丈原的军营显得异常宁静。一位年约54的老者躺在帐篷内,他的眼睛闪烁着精光。这位...
原创 刘... 在汉末三国时期,关于刘备的家族背景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对他是否真的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提出质疑,至今...
原创 李...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里曾写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虽然,是...
马勇:被误读的摄政王载沣 在谈到晚清立宪运动时,摄政王载沣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他在两宫相继去世后全权负责清廷日常事务,他...
原创 难...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故事中的一大高潮,它不仅让诸葛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也让这个情节成为了后人津津...
原创 我... 当我们回顾历史,思考那些智慧过人的谋士时,不禁会想:谁在这些璀璨的智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强的智者?许...
原创 欧... 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重的灾难之一,发生在80多年前遥远的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时成为了死亡的代...
原创 日... 最近在一些海外论坛上,一位日本网友提出了一个引起热议的问题:如果日本再次侵略中国,中国人会害怕吗?这...
原创 刘... 曹操曾评价刘表为自守之贼,这句话反映了刘表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的局限性。虽然刘表掌握了荆襄九郡,拥有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