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每一个朝代中,能够被谥号文正的人,无一不是刚正不阿,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好官。
而在清朝这个满人统治的朝代,被第一位谥号文正的人,居然是一个明末出生的孤儿。
他的名字叫做汤斌,是河南睢州人,曾经亲历国破家亡,立志为民做清官。
顺治九年中进士,当潼关道员时轻车简从,做江苏巡抚时减税救民,获“汤青天”的美名。
他生活极其清苦,一天三顿都吃豆腐,可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在去世时却十分的“憋屈”。
立志请命
1627年,河南睢州,汤斌出生的那年,明朝已经摇摇欲坠,行将就木。
没过几年流寇四起,汤斌的母亲被困乱军,殉节而死,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带着他逃到浙江衢州避祸,直到1645年才回老家。
汤斌小时候见多了百姓流离失所,官府贪腐不管,心里早就想着:将来做官,绝不让老百姓再受苦。
明朝灭亡后,他看透了腐败害国的根源,立誓要当个为民请命的清官。
1652年,25岁的汤斌考中顺治九年的进士,当上了国史院检讨,虽然品级不高,干的却是给皇帝整理史书的工作。
他学问好,顺治让他陪读,还给三阿哥玄烨讲过课。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对汤斌的学问印象深得很。
1655年,顺治看他品行好、才干足,破格提拔他当陕西潼关道员,正四品,管着一方行政。
这官儿不小,可汤斌上任的方式让人十分震惊。
他没坐八抬大轿,也没带啥随从,就买了三匹瘦骡子。
自己骑一匹,仆人骑一匹,第三匹驮点衣服行李,晃晃悠悠去了潼关。
路上地方官见他这模样,以为是个路人,连招呼都不打。
到了潼关,守关的把总还笑他不像官,汤斌亮出官印,把总才慌了,赶紧安排人接他。
汤斌在潼关干了九年,铁面无私,专治贪官。
地方上的墨吏,过去靠拍马送礼混日子,汤斌一来,谁也不敢乱来。
他还为老百姓办实事,修路、赈灾,啥都得修改。
百姓打心眼里感激,背地里叫他“汤青天”,跟宋朝的包拯一个名号。
汤斌这官当得硬气,可他的运气不太好。1664年,他父亲去世,按规矩得回家守孝三年。
为官一方
三年后他回吏部报到,吏部那些官儿嫌他太清廉,管得严,没给他好岗位。
这一耽搁就是15年。而在这15年的时间里,汤斌一直都在给自己“充电”。
他在家钻研理学,特别喜欢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琢磨着怎么把学问用在治国为民上。
阳明说,知道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道的成果。
汤斌把这话记在心里,觉得自己将来要是再当官,学问得跟做事一块儿使。
1679年,康熙办博学鸿儒科,专门挑学问好的人才。
汤斌去考,一下子拿了头名,康熙一看是他,立马想起了当年给自己讲课的老师。
想要把他调回翰林院当侍讲,五品官,专门管经史学问,还让他教太子胤礽读书。
1684年,康熙要找个靠谱的人去当江宁巡抚,总管江苏一带。
江苏那地方富得流油,可民风奢靡,官员容易滋生腐败。
康熙觉得汤斌学问好、操守硬,又跟理学大家孙奇逢学过,知行合一合适得很,就点了他的名。
康熙还挺够意思,临走给了他一匹马、十套衣服、五百两银子,外加三轴亲笔字,意思是让他看着这字,时刻想着为民做事。
汤斌到江苏一看,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前任巡抚余国柱是明珠的跟班,干啥都想着升官发财。
淮安、扬州闹水灾,田里全是泥,种不了粮食,余国柱却硬说能种,逼着百姓交税,弄得民不聊生。
汤斌亲自跑去两地查,虽然水退了,可田地还是烂的,百姓种啥赔啥。
他立马给康熙上折子,把余国柱的税给废了。
淮安、扬州的百姓听说税不用交了,激动得跑去巡抚衙门磕头谢恩。
江苏的税重得吓人,一年六百万两银子,田赋、丁银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不少人破罐子破摔,地也不种了,官也不管了,地方上一片颓废。
汤斌又给康熙写折子,建议把税分几年收,数额定得合理点,别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康熙准了,江苏百姓乐得跟过年似的,喊汤斌“汤青天”,还自发给他建了生祠,天天烧香祈福,希望他多干几年。
党争牵连
汤斌对自己抠得不行。堂堂二品巡抚,吃喝跟农家没两样,一天三顿离不开豆腐。
早上臭豆腐,中午炒豆腐,晚上豆腐汤,门生来家里一看,差点没认出这是巡抚的饭桌。
地方官起初还怀疑他装清廉,后来有一回汤斌查账,发现府里买了只鸡,自己却没吃过。
直接就把儿子叫来训了一顿,说江苏的鸡比老家贵,乱花钱就滚回河南吃去。
这事儿在江苏传开后,官员们背脊发凉,百姓们更服气了。
1686年,康熙看汤斌在江苏干得漂亮,把他调回京城当礼部尚书,还管着詹事府,专门辅导太子胤礽。
汤斌学问深,教得用心,康熙常找他聊经史,十分的器重他。
可汤斌这人太直,容易得罪人,1687年,京城大旱,照故人的理解来看,这是上天示警,大臣得揽责任。
灵台郎董汉臣递了折子,话说得十分严重,朝堂人人自危。
明珠怕惹祸,唆使大学士王熙说董汉臣是小人,得砍了平众怒。
余国柱跑来找汤斌,让他跟着一起骂董汉臣,说这是明珠的意思。
汤斌嘴上答应着,可康熙问他意见时,他却说董汉臣是言官,议论朝政是本职,哪有杀的道理,大臣们该反省。
康熙听了,就赦免了董汉臣,可汤斌却把明珠、余国柱得罪惨了。
明珠那帮人咽不下这口气,翻出汤斌在江苏当巡抚时的布告,说他骂地方官“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是诽谤朝廷,罪该严惩。
康熙叫来汤斌问,汤斌没辩解,只说自己任上错不少,甘愿受罚。
康熙知道他是被明珠一党排挤了,叹口气,把他闲置了。
没一个月,汤斌病得起不来床,1687年去世,终年61岁。
他死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翻遍了就八两银子,棺材钱还是刑部尚书徐乾学凑的。
江苏百姓听说他没了,街头巷尾哭成一片。
汤斌死得憋屈,带着罪名走的,没得到朝廷抚恤,可他的名声却并未被没埋没。
雍正年间,朝廷把他供进贤良祠,表彰他的德行。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感念他清廉为民、正直不屈,追封他为“文正”,清朝第一个得这谥号的文臣。
汤斌这一辈子,慈惠爱民,守道不移,文正二字,绝对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