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诸葛孔明的历史地位提出质疑。在尊重“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前提下,我感到十分悲哀。
不知从何时起,总有一些人,尤其是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习惯于站在“今人之智”的立场上,用现代眼光去评价古人。他们常常夸大古人的某些缺点,甚至全盘否定。就像常有人说,“古人再聪明,又能如何?他们会用手机吗?”这种说法让我无话可说。
对于诸葛亮的历史评价,流传下来的说法是:“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不服,甚至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能力远不如郭嘉。
巧的是,正好到了讨论三国历史的时候,我打算不拘泥于常规的秩序,先来聊聊真正的诸葛亮,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出自诸葛亮本人,意在表明,他并无显赫的背景,出身平民,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草根阶层。他并无过多的野心,只希望能安稳度过乱世,活得安然。
但问题是,这句话能信吗?诸葛亮是否真如他所说的那样谦虚,还是另有隐情?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抛出几个问题来思考:
首先,在那个时代,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机会学得如此多的才学?什么样的人才能享受教育的福利?
其次,在供过于求的社会环境下,只有什么样的人,才能自信地等待自己的理想机会?
再者,即使你才华横溢,若你心仪的公司或平台与你对接,你又如何确保它不会把你拒之门外?
让这些问题暂时悬而未决,稍后再来探讨“选择与被选择”的奥秘。
事实上,大多数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些能够淡然对待自己“待价而沽”的人,一定是有某种资本或保障支撑他们的选择。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家境优越,出身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家族地位显赫,祖父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期担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负责监察京师及地方官员的高官,职位等级相当于现代部级,地位不言而喻。
听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像是在做无聊的家族介绍,毕竟谁家没有一两位曾经当过官的先辈呢?那么,我们把话题转回到诸葛亮的父亲,他名诸葛珪,曾在东汉末年担任泰山郡丞。郡丞这一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市政府秘书长或副市长,级别不低。
你还相信诸葛亮真的是“布衣”出身吗?
当然,虽然诸葛亮家世显赫,但命运并未因此对他温柔相待。正如《史记》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诸葛亮的命运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在他三岁时母亲去世,八岁时父亲也离世,从富贵家庭的孩子变成了孤儿。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因此完全陷入困境。由于他家族庞大的社会关系,他并未掉队。他的叔叔诸葛玄,时任荆州刘表的属官,在得知哥哥诸葛珪去世后,便前往东汉朝廷传达荆州的情报。期间,他顺便请求刘表将侄儿诸葛亮安排得当。刘表听从请求,安排了他的一些生活。
但战乱的年代,亲人走散是一件常有的事。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后来成为东吴的高官。而诸葛亮,随叔叔诸葛玄辗转逃难,直到来到了襄阳。
诸葛亮最终在襄阳待了下来,尽管历史记载他在那里“躬耕于南阳”,看似安逸地种田。但实际上,诸葛亮与很多荆州的重臣和大家族保持了密切关系。例如,他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蒯家和庞家,这两个家族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进一步深入,诸葛亮的妻子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是当地的学术名士,且与刘表有姻亲关系。这样看来,诸葛亮的社交圈并非简单的农民背景,而是荆州政界的核心。
既然如此,诸葛亮真的如他所说“布衣”吗?
诸葛亮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其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支持,这一点不能忽视。他的“躬耕于南阳”可能更多是一种表面现象,背后却是许多大家族、政界关系的支撑。
关于诸葛亮的成功,许多人可能觉得他是天赋异禀、偶然的天才。但实际上,他的成就离不开他家庭的培养和多方面的支持。一个“布衣”出身的人,如何能够在如此复杂的三国局势中脱颖而出?这背后无疑有着家世的庇护和对他能力的认可。
总的来说,诸葛亮并非单纯的“布衣”出身,而是得益于其家族的深厚背景、广泛的人脉网络和他本人的非凡才智。在那个时代,很多成功人物的成就,往往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社会资源。
换句话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蜀汉的顶尖智者,正是因为他不仅在自己的时代拥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势,而且得到了家族的支持和社会资源的帮助。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他不可复制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