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大将,曾被誉为红四方面军的神射手,是我国开国将领中享有极高声誉的一位。虽然他在军事上享有崇高地位,做出的贡献广为流传,但在家庭中,他依旧像一位普通的老父亲一样,朴实而温柔,关爱着最亲密的家人。
尽管王树声的地位已然崇高,他始终没有因此打破军队的规矩,反而更加严格地遵循部队的各项纪律。他坚持认为,军人的职业道德在于严格执行命令与规定,而非为了个人便利去寻找特权。这份对规矩的敬重,让他成为了一位为军队与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将领。
王树声的革命历程开始得并不算太早。他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在徐向前将军的麾下工作。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到最终担任兵团首长,王树声几乎亲历了红军时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参与过许多重要战役,并在其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屡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被调任至中央军委军械部担任部长。这项工作对他而言并非简单的行政职务,而是他用心投入的事业。身为一位曾经经历过战火的将领,王树声深知中国军队长期与装备先进的敌军作战,面临着巨大的装备差距。军械部的任务便是打破这一局面,为人民军队提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王树声认为,这项工作与上战场打仗一样重要,关系着军队的未来与国家的安全。
彭德怀老总将这一重任交给王树声,也是看中他在军队中的威望与经验。军械部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军队单位,王树声深知要想让大家团结合作,必须尊重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意见,而非独断专行。因此,他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高效有序的工作环境,使得军械部运转得有条不紊。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工业提供了大量援助。军械部曾计划生产一种新型火炮,炮管的材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选择。当时,大多数领导和专家建议使用苏联进口的材料,而王树声则坚持认为,既然军械部的目标是提高我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就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如果一味依赖进口,国产技术就永远无法进步。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彭德怀的支持,并且王树声还组织了国产与进口炮管的对比测试,结果表明,经过数万发炮弹的射击测试,国产炮管的使用寿命竟然远远超过了进口的炮管。这一结果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们彻底信服,也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了国产军工的实力。从此,国内的武器项目开始加速发展,军械部在王树声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尽管王树声在职务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但他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艰苦朴素作风。作为国家高级干部,王树声经常会有老乡来寻求帮助,希望他能够安排工作。然而,王树声一一拒绝了他们。他严肃地告诉大家,自己的职务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要找工作,可以去当地政府,而不能依赖关系走捷径。
在家庭中,王树声同样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尽管他有资格配备专车,但他坚决拒绝了这一待遇。他认为,公务用车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私人生活中并不需要专车。他还特别告诫家人,公务用车不能私用。因此,王树声的夫人每天上下班都乘坐公共交通,有时因为公车的延误还会迟到。即便同事们好奇,为什么明明王树声有车,可以捎上夫人,却不这样做,王树声的夫人也只是微笑着解释:“这是家规,工作用车是为了工作,不是用来方便私人生活。”
王树声的子女也深刻记得父亲在家风上的严要求。王四毛,当时在北京的通讯部队服役,是王树声子女中唯一一个在北京工作的。1971年春节,王四毛的几位兄弟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她自己当时还需要值班。王树声便决定去部队看望她。那晚,北京寒冷刺骨,王树声穿上军大衣,踏着冰雪,走了半小时才到达王四毛所在的部队驻地。
当他走到大门口时,哨兵立即拦住了他,告诉他部队营区不对外开放。王树声没有立即表明身份,而是默默排队填写申请单。两个小时后,王四毛接到了部队的电话,得知父亲来看她。她感到既惊讶又感动,急忙跑到大门口,只见父亲,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王树声,就像其他家长一样,站在队伍里耐心等候。尽管她为父亲的辛劳心生怜惜,但也深知,父亲这样做正是为了教会她什么是规矩与尊严。王树声微笑着看着女儿,心里知道,自己如果亮明身份,很容易就能进去,但那样做就破坏了纪律,而自己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不能享受特殊待遇。
通过这一事件,王四毛深刻感受到父亲的为人处世,也更加坚定了她对家风家规的理解与敬重。王树声的这种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原则的作风,不仅在军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家庭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资料来源:
1. 吴志菲,余玮.《触摸红墙 走近伟人身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08,第2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