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的一个下午,时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突然病倒了。原来,他接到了指挥部的命令,带领部队执行解放两广的任务。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北方,身体对于南方湿热的气候并不适应,因此不久便因病倒下。
那天下午,尽管身体虚弱,秦基伟依然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正当他指挥时,突然遇到一位老兵拦住了他,笑眯眯地向他讨要一根烟。老兵站在一旁,神情轻松,仿佛与秦基伟并无太多距离。这一幕引起了秦基伟随行参谋的不满,他走上前直言问那位老兵:“你知道担架上的人是谁吗?”
老兵笑着回答:“知道啊,是秦基伟军长!”听到这话,参谋的脸色顿时不悦,他质问道:“既然知道,那你怎么敢拦军长的路,岂不是不知礼数?”然而,秦基伟听后轻轻抬头,看了看参谋,随后示意让他扶自己坐起来,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香烟,递给老兵并为他点上。
周围的士兵也好奇地围观着这一场景,看到此,秦基伟又从烟盒中拿出几支香烟,分发给其他士兵们,很快一盒烟便发完了。秦基伟笑着对大家点了点头,敬了个礼,温和地说:“大家辛苦了!”
老兵见状,走上前握住秦基伟的手,带着些许关切说:“老秦,你得挺住啊!”秦基伟微笑着点头,安慰道:“没事,放心吧。”他随即问老兵是否还有其他事情需要交代,老兵答道没有,劝他说要好好休养,尽快恢复健康。秦基伟听后点点头,示意随行人员将他再次扶回担架,继续带领部队行军。
尽管秦基伟的这一系列动作显得非常自然且不以为意,但旁边的参谋显然不理解这一幕,他忍不住开口询问秦基伟:“这位老兵究竟是谁?竟敢如此不拘礼节,不仅敢拦军长的路,还敢直呼军长的名字,真是过分。”秦基伟听后微微一笑,轻声让担架队员休息片刻,自己则坐起来,准备向参谋解释。
秦基伟缓缓开口:“那位老兵叫王太行,是红军时期入伍的老战士,和我有着多年的深厚情谊。”他说,王太行和他入伍的时间差不多,然而当时秦基伟才十五岁,而王太行已经二十岁,两人很早便认识并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在随后的长征和战斗中,他们常常并肩作战,王太行勇猛异常,屡次负伤,而秦基伟也曾多次置身生死边缘,但两人总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活下来。
随着战争的持续,秦基伟逐渐升职成为干部,而王太行却始终未被提拔为领导职务。虽然他作战勇敢,立下赫赫战功,但王太行始终拒绝晋升,他坚持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连字都不认识,只擅长打仗,不懂指挥。尽管秦基伟劝过他,可以像自己一样进随营学校学习文化,但王太行依然执意拒绝,他表示自己伤病太重,无法再承担指挥职责,于是始终坚持做一名普通的战士。
长征结束后,两人分开了。秦基伟经过多次调动,最终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而意外的是,王太行竟然也在这支部队中,两人终于重逢。久别重逢的两位老战友彼此热情拥抱,聊了许久。他们虽然身份悬殊,一个是司令员,一个仍是普通士兵,但两人之间的情谊依旧深厚。王太行因伤病未能继续参加战斗,最终被安排在炊事班,而秦基伟则主动邀请他到军部担任较轻松的工作。然而,王太行拒绝了,他说自己在炊事班已经习惯了,能干得动,便不想改变。
这段话说完后,秦基伟看着参谋,微微一笑,解释了为什么那位老兵敢随意拦下自己并直呼名字:“他是我生死与共的战友,我们从红军时期便一直并肩作战,彼此间并无隔阂,情谊深厚。”参谋听后,不禁为自己刚才的言辞感到羞愧。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王太行退伍回到了家乡,而秦基伟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并多次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王太行最终安享晚年,享受到了自己一生为国征战的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