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晋国的韩、赵、魏三卿为诸侯,标志着战国七雄格局的初步形成。然而,五十年前,晋国曾有一个强大的卿族——知氏,其实力一度远超韩、赵、魏三家,却因宗主智瑶轻敌而被三家联合攻灭。假如当时知氏取代韩赵魏,独自代晋,战国局势会如何变化呢?让我们细细探讨一下。
一、知氏的起源
知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晋国中军佐荀首。由于出色的战功,晋景公赐予荀首知邑,并以此为姓,谥号知庄子。荀首的哥哥荀林父则是中行氏的始祖,通过官职中行为姓,谥号中行桓子。因此,知氏与中行氏同宗,皆为荀逝敖的后裔。
公元前6世纪中叶,晋平公因不满异姓卿族的专权,扶持了同姓卿族的栾氏。结果,晋平公的举动激怒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六卿,他们联合起来消灭了栾氏及其他近支公族,最终使晋国的权力完全落入六卿之手,开启了晋国六卿专权的局面。
六卿之间本是为了共同利益而联手抗衡晋君,但随着公室的衰弱,六卿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开始了内部的争斗,各自为自己的利益争权夺利。范氏与中行氏结成联盟,矛头直指赵氏。
二、四卿专晋
智氏虽然与中行氏有同宗之名,但血缘早已疏远。因此,智氏联合韩氏和魏氏,以晋定公的名义支持赵简子。当赵简子在智氏、韩氏、魏氏的帮助下击败了赵午和范氏家主士吉射、中行氏家主荀寅时,晋国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士吉射与荀寅虽然失败,但退往朝歌据守,并向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鲁国乃至周天子寻求援助,企图卷土重来。周敬王和其他诸侯乐见晋国内乱,公开支持士吉射和荀寅。
知文子与赵简子商议后,决定由知文子担任中军将军专责处理晋国内部事务,而赵简子则出征讨伐士吉射与荀寅。尽管晋国国力衰退,但作为曾经的霸主,其余威依然存在,赵简子凭借此威势轻松击败了诸侯联军,一举铲除了范氏和中行氏,使晋国进入了四卿专权的新阶段。
公元前475年,智瑶接替赵简子担任中军将军,然而与新任赵氏宗主赵襄子关系并不和谐。智瑶逐渐产生了独自代晋的野心,决定削弱韩、赵、魏三家。为了提高知氏的声望,智瑶带领晋军外征,不仅与韩、赵、魏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领地与财富,还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战略,使得知氏迅速崛起,最终超越韩、赵、魏三家,成为晋国最为强大的卿族。
三、知氏代晋
智瑶的权势逐渐上升,他开始显得越来越不把韩、赵、魏三家放在眼里,甚至决心彻底吞并他们,独揽晋国的政权。然而,要一举消灭韩、赵、魏三家并非易事,于是智瑶决定先通过巧妙的手段,逐个击破。
他以“振兴晋国”为名,要求韩、赵、魏三家各自献出一座万户城邑,作为对晋君的忠诚表现。韩魏两家由于惧怕智瑶的势力,不得不顺从,纷纷献出了城邑。然而,赵襄子深知智瑶多次羞辱他,心中愤恨不已,最终主动退守晋阳,公开抗命。
智瑶勃然大怒,誓言要与韩、魏三家一同围攻晋阳。赵襄子被困城内,面临粮尽弹绝的困境,于是主动派人出城与韩、魏两家联络。赵襄子成功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说服魏桓子和韩康子反叛智瑶。
智瑶的谋士絺(chi)疵(ci)早已察觉到韩魏的背叛,多次提醒智瑶,但他未加理会,最终导致知氏的灭亡。倘若智瑶采纳了絺疵的忠告,做了必要的防备,或许他不仅能够攻克晋阳,还能趁机铲除韩魏。那时,智瑶在晋阳一战中彻底打败赵襄子,而与韩魏联手,彻底掌握了晋国的实权。
公元前453年,智瑶通过晋阳之战完成了知氏独霸晋国的宏伟计划,代晋似乎已成定局。如果知氏最终取代晋国王室,继续扶持晋君为傀儡,等待时机成熟后,向周天子请求册封,类似田氏代齐的模式将再度上演。知氏或许会继续使用晋国的国号,将晋国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甚至在战国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倘若知氏能够充分发挥晋国的优势,统治者智慧,或许战国局势将提前100多年结束,晋国有可能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