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戈尔巴乔夫的去世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三十多年前苏联解体的回忆。那一时期的风云变幻、政治斗争,成为了人们心头的沉重话题。许多人认为是戈尔巴乔夫主动让苏联走向解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真正的目标是挽救苏联,甚至希望能够通过改革让苏联换一个面貌延续下去。遗憾的是,种种复杂因素的交错使得这一宏伟计划最终破灭,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这场历史巨变的前因后果。
(一)戈尔巴乔夫的急功近利与错误判断
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总统。由此,他开始了艰巨的改革之路,试图重塑一个更加现代化和开放的苏联。然而,回顾当时的情形,可以明显看到戈尔巴乔夫过于急功近利,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建立一支忠诚的改革团队。在急于推动变革的同时,他的根基却未能牢牢扎稳,这为接下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从那时起,戈尔巴乔夫身边的改革派精英们纷纷开始离开,包括叶利钦、谢瓦尔德纳泽、雅科夫列夫等人,他们或因政见不合,或为寻求更高的政治平台,或因遭受保守派的攻击。戈尔巴乔夫并未及时稳住自己的“基本盘”,导致局势逐渐失控。为了弥补人事空缺,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提拔一些原本职务较低的官员,如亚纳耶夫、伊瓦什科和帕夫洛夫等人。然而,正是这些原本未必有强大根基的官员,最终引发了政坛的动荡。
与此同时,叶利钦的崛起成为戈尔巴乔夫面临的直接威胁。叶利钦原是戈尔巴乔夫的得力助手,但由于遭受保守派的攻击,戈尔巴乔夫被迫将其罢免。此后,叶利钦以俄罗斯联邦的名义单飞,凭借自己在民众中的强大影响力,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平台。1990年6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又成为俄罗斯总统。这一系列政治动向使得苏联的中央政府面临被架空的危险,而戈尔巴乔夫未能有效阻止这一变化,成为他的一大失误。
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开始采取折中的策略,尝试通过改革“换装”来挽救苏联。1991年3月,苏联举行了全民投票,结果大多数选民支持保留联盟。随后,戈尔巴乔夫与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磋商,提出以“主权国家联盟”取代苏联,并决定将新的联盟框架定于波罗的海三国和几个其他国家之外的九个加盟共和国。然而,这一“新联盟”最终并没有阻止苏联的解体。就在戈尔巴乔夫准备签署新联盟条约时,8月19日,历史的转折点——“八一九事件”爆发。
(二)“八一九”政变与戈尔巴乔夫的失控
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等一批高级官员组成的“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戈尔巴乔夫“因病辞职”,并试图接管国家权力。世界一片震惊,政变似乎已经占据了上风。法国总统密特朗等国际领导人也曾表示愿意承认这一政变。然而,实际上,这个委员会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官员,他们的行动缺乏足够的计划与准备,根本无法真正掌控局势。
政变者成功地将戈尔巴乔夫软禁在克里米亚的别墅中,但他们忽视了一个致命问题:叶利钦的存在。虽然政变者掌握了强力机关,但他们在如何应对叶利钦的问题上毫无准备。叶利钦迅速站出来反抗政变,借助自己在俄罗斯民众中的声望,他成功集结了大量支持者。虽然政变者试图通过军事手段镇压叶利钦,但由于苏军高层出现分裂,最终政变未能成功。
政变的关键失误之一就是对苏军的控制力不足。尽管紧急状态委员会拥有军警力量的支持,但苏军的各个指挥官并没有统一立场。部分高级军官,尤其是空军和空降兵指挥官,公开支持叶利钦,致使政变很快走向失败。最终,叶利钦趁机反攻,8月22日,政变彻底瓦解,戈尔巴乔夫虽被释放,但已失去了控制力。
(三)叶利钦的崛起与戈尔巴乔夫的困境
“八一九”政变的失败,使叶利钦的政治地位急剧上升,成为苏联乃至全球最瞩目的政治人物。法国《费加罗报》称,叶利钦有权选择是做苏联总统还是俄罗斯总统,而在政变后的第二天,叶利钦便显现出了成为苏联总统的意图。
8月23日,叶利钦邀请戈尔巴乔夫前往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发表演讲。然而,当戈尔巴乔夫开始按惯例进行长篇讲话时,叶利钦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要求戈尔巴乔夫解释为何自己提拔的官员会发动政变。面对叶利钦的强硬姿态,戈尔巴乔夫显得颇为尴尬,虽然他开始为自己辩解,但他已经失去了与叶利钦对抗的能力。
此后,叶利钦更是趁势提出一项文件,要求立即废除苏共,戈尔巴乔夫虽然拒绝签字,但最终不得不宣布退出苏共。随即,叶利钦进一步剥夺了苏联中央政府的权力,确保了俄罗斯政府对军队和行政机关的完全控制,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中沦为一名象征性人物,实际权力早已不再。
(四)戈尔巴乔夫的最后挣扎与叶利钦的决策
戈尔巴乔夫在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刻开始展现出更加精明的判断力。尽管叶利钦的权力已显得无可阻挡,但戈尔巴乔夫意识到,叶利钦虽然现在强势,但他的阵营内部并不稳定,且俄罗斯内部的矛盾不断积累,迟早会爆发。而且,西方,特别是美国,依然倾向于支持他,担心苏联解体后核武器的控制失控。因此,戈尔巴乔夫决定坚持下去,拖延时间,等待叶利钦的疲软和内部动荡。
然而,叶利钦并没有被拖住,他的权力一天天稳固,最终决定通过一个极为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直接解体苏联。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总统签署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这一行动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12月21日,更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签字,苏联宣告灭亡。戈尔巴乔夫在圣诞节当天宣布辞职,苏联这一历史巨人就此覆灭。
(五)历史的讽刺与无法回头的结局
回顾1991年秋冬之际,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若能各退一步,苏联完全有可能避免解体,未来的历史也会截然不同。然而,政治家们始终以个人权力最大化为目标,感情与理智常常被权力所驱使。叶利钦为自己的权力地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戈尔巴乔夫即使身处劣势,也始终不愿轻易放弃。最终,历史在权力斗争中演绎出了一个充满讽刺和荒诞的结局。
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捉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