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掳走了徽帝、钦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和朝臣等三千余人,全部被带回金国。汴梁城在金兵的肆虐下被彻底洗劫一空,北宋政权就此覆灭。同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举行了祭天仪式,随后在府衙的正厅正式登基,改元为建炎元年,宣告重建宋室。
赵构自继位以来,便承接了父兄遗留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不断,使得他始终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数千人向扬州逼近,临近扬州时,宫中的太监才匆忙地前来禀报。此时,赵构正在与后妃共度时光,听到金兵即将抵达的消息时,他如遭雷击,全身顿时颤抖,甚至因惊恐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从此,南宋朝廷开始继续向南迁徙,而唯一的皇子赵旉在战乱和惊吓中也夭折了。
太子在国家中至关重要,而赵构皇子早逝,自己又无法再育子嗣,那么如何确保皇位传承的问题便迫在眉睫。为确保国家的稳定,赵构决定从旁系中挑选一位继承人。于是,绍兴二年(1132年),赵构收养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琮,作为继承人来培养。那么,为什么赵构不选择太宗赵光义一脉的继承人,而要从太祖这一脉中寻求继承人呢?毕竟,太祖的后代早在百余年前就已经与皇位无缘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靖康之变后,宋太宗一脉的子孙几乎都被金人俘虏,难以再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因此赵构不得不在太祖一脉中寻找。然而,《宋史》记载,宋英宗赵允让的子孙们在靖康之变后成功逃至江南,并且继续繁衍生息。此外,宋徽宗的嫡系后裔并没有完全落入金人之手,仍有一些人幸免于难,逃到了江南。那么,赵构为何仍选择从太祖后裔中寻找继承人,而非从太宗后裔中挑选呢?
这个问题可能与孟太后的一个梦境有关。孟太后曾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自16岁入宫,20岁封后,经历了两度废立,最后在朝廷动荡时支持赵构登基,助力建立了南宋。在赵构心中,孟太后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逃亡过程中,孟太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梦的内容,但赵构得知后立即召集群臣商议皇位继承人问题,并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太祖一脉。虽然梦境的具体含义无从得知,但赵构的决策明显与“斧声烛影”的故事有着某种联系——这与一百多年前的帝位变动紧密相连。
除了孟太后的梦,民间对于靖康之变也有许多疑虑,很多人认为这是太祖赵匡胤的“报复”。回顾当年,正值壮年的赵匡胤竟在和弟弟赵光义饮酒之后猝然去世,导致本该继位的太祖一脉的皇位意外落入了太宗一脉手中。尽管有“金匮之盟”,但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仍然让人心存疑惑。更为巧合的是,当时金太宗完颜晟的容貌与赵匡胤极为相似,致使民间流言纷飞。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民心的稳定对于已经四分五裂的大宋而言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将皇位传给太祖一脉,无疑是一种安抚百姓、打破流言的有效举措。
赵构选择从太祖一脉寻找继承人,除了考虑到民间的情感因素,也不乏个人的考虑。毕竟,帝王之家并无亲情可言。无论是太祖后裔还是太宗后裔,一旦掌握了权力,便极有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而太祖一脉自南宋初年后几乎已被“平民化”,相较于拥有庞大宗族势力和根基的太宗后裔,太祖一脉显得更为“安全”,少有对赵构政权的威胁。
实际上,赵构的选择并不失为明智之举。他在56岁时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并且自己则以太上皇的身份退休。孝宗以其庙号“孝宗”可见其对赵构的极高敬意,无论何事,总是事先向赵构请示。这使得赵构依旧能够牢牢掌控朝政大权。如果赵构将皇位传给了太宗一脉的后代,恐怕他也难以享有如此安逸的退休生活,甚至可能无法在朝堂上继续保持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