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西汉被认为是第一个盛世,而其中的许多皇帝都展现了卓越的才智。在谈到西汉的皇帝时,汉武帝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伟大人物。和秦始皇并列,汉武帝的贡献无需多言。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军事成就,离不开两位杰出的将领——卫青与霍去病。特别是霍去病,年少英勇,虽然他是卫青的外甥,但在后期,他的战功和声望几乎与卫青并驾齐驱,甚至在汉武帝的心中,霍去病的地位一度超过了卫青。因此,汉武帝在战场上每次都将最精锐的部队交给霍去病,这一举动在当时曾令许多人感到疑惑,但时隔多年后,人们不禁感慨,卫青的眼光和决策确实高瞻远瞩。
事实上,匈奴与中原的摩擦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匈奴就多次骚扰中原边境,史籍中有不少关于匈奴侵扰的记载。秦始皇作为一位治国严苛的帝王,在即位后不久便派遣蒙恬出征匈奴。当时的匈奴还远未形成完整的国家体系,更多的是零散的部落。蒙恬带领着三十万大军,将匈奴的力量重创,使其短期内无法恢复生气,并且有效地震慑了周边的一些小国。
然而,匈奴这种以利益为先的蛮族国家,在秦二世时期的政治动荡中看到了机会。在胡亥的统治下,中原大地陷入了混乱,匈奴趁机休养生息,力量逐渐得到了恢复。即使刘邦已经建立了汉朝,经过多年的战争和资源消耗,整个中原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汉朝在面对匈奴的威胁时,依然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匈奴在地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双方的对抗始终处于胶着状态。刘邦当然也希望给匈奴一个教训,但遗憾的是,他不但未能成功反击匈奴,甚至一度陷入危机。此后,汉朝不得不与匈奴通过联姻来缓和局势,这一策略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即位不久便开始着手解决匈奴问题,尽管初期的出兵并不顺利。然而,在这一年,汉武帝终于迎来了前线的胜利消息。可以想象,当时的汉武帝一定非常激动。此次胜利,也使得他决定封卫青为关内侯,并且将重任交给他。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汉武帝的信任,也让卫青在军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卫青的表现也没有让汉武帝失望,他迅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赫的成绩,帮助汉朝收复了失地,从而将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汉朝手中。卫青的名字,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卫青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得到了众多荣誉和封赏。七战七捷之后,卫青成为了汉武帝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汉武帝对他几乎给予了所有的荣誉,卫家一门的光辉一时无二。值得一提的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霍去病年仅十八岁便第一次上阵,这位年轻的将领也得到了汉武帝的极大宠爱。尽管卫青的亲自上阵表现也得到了皇帝的肯定,但每次出征前,汉武帝都会将精锐部队交给霍去病,尽管他年少、资历尚浅。卫青对此没有丝毫不满,反而甘愿让自己的外甥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展现出无比的宽容与支持。
尤其是在漠北大战中,汉武帝将全军的精锐部队交给霍去病,而卫青则被指派带领较少的兵力。面对这样的局面,卫青依然冷静应对,并最终战胜了匈奴。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除了霍去病之外,其余的将领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甚至被汉武帝问责。这一局面令许多将士纷纷选择归附霍去病,甚至卫青的亲信也开始效忠于霍去病。尽管身为长辈,卫青却始终没有一丝不满,反而为自己的外甥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霍去病的早逝却成为了卫青一生的痛点,本应璀璨的卫家因为汉武帝晚年政权动荡的影响逐渐衰落。幸运的是,刘病己登基后,朝廷依然给予卫家帮助,使得卫家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荣光,并重新成为东汉时期的重要世家。这一切,都离不开卫青一生的谦逊与智慧。
卫青的谦逊,深深扎根于他的内心。早在霍去病进入朝廷之前,卫青便已展现出非凡的品德。公元前124年,卫青在战场上取得了卓越的胜利,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大功,立即任命他为大将军。然而,卫青并未因此骄傲,他认为这些荣誉不足以匹配自己的功绩,甚至主动向汉武帝上奏,要求推辞对自己子女的封赏。卫青认为自己能够获得这样的战功,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汉武帝与其他将领的支持。尤其是在他几个儿子还未成长到能够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时候,卫青认为他们还不配享有过高的封赏。这种谦虚和低调,展现了他对自己的高度自知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尽管在军中,卫青的战功无人能及,但他始终能够保持谦逊,不追求个人荣耀,这也使得他在军中的威望更为深厚。无论是对士兵,还是与朝中的大臣相处,卫青都表现得温和而理智。即使许多人对他外戚的身份心存嫉妒,卫青依旧以大度的姿态与他们共事,赢得了广泛的尊敬。由于卫青的谦逊与宽容,河东卫家在经历汉武帝晚年的动荡后,依然能够稳固根基并存续至东汉,成为一大世家。可以说,卫青的个人魅力和宽容度,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
如果卫青当时心胸狭窄,像一些权臣那样步步为营,卫家也许早在汉武帝在位期间就已经被清洗。然而,卫青的谦逊与高远的眼光,使得他的家族在动荡时期依然能够保持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