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历史实战,探索更多精彩人物故事!
武当山,坐落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自古以来便是道教的圣地。抗日战争期间,武当山一带设立了多家部队医院,许多军官在这里治伤养病。那时,丹江口市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称为均县。历史记载中提到,当时这里设置了多个医疗机构,包括师级、团级卫生所、医疗队、疗养院等,总共有十多家。这些医疗机构的选择为何偏向均县?有几个因素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均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周围的环境安静且相对安全。其次,均县境内的道观和庙宇众多,空闲的房间很多,方便作为临时医疗设施。更重要的是,在抗战期间,日军封锁了许多交通路线,我方部队严重缺乏医药物资,但武当山丰富的草药资源为医治伤员提供了宝贵的支持。而且,山中的道士有很多通晓医术,他们运用中医偏方和丹药,帮助治疗了一些极为危重的伤员。
罗教培:道教医术救伤员
其中一位深受士兵们尊敬的道士便是罗教培,来自河南,受家庭影响,自幼便对道教产生浓厚兴趣。他年轻时阅读了大量道教经典书籍,并学习了道教中的医术。民国初年,罗教培离开家乡,来到武当山拜师学道,拜了紫霄宫的冷合斌道长为师。早在红军长征时期,罗教培就曾参与给红军战士治疗伤病。抗战爆发后,罗道士频繁和其他道士一同下山,查看是否有医疗机构需要帮助,常常为伤员提供治疗。
有一次,七十二军野战医院接收了一位班长,伤情严重,右臂被严重割伤,且感染发炎,伤口流脓不止。由于长途转移,伤员身体状况非常虚弱,还伴随高烧,情况急迫。当地医院正巧麻醉药和消炎药品告罄,前线战事紧张,药品无法及时运送。于是,医生赶紧联系了山上的道士。罗道士听闻后立即赶到医院,他带着自己配制的麻醉药,首先让伤员服用。接着,他用匕首在火中消毒,清理掉伤口的腐肉。在医院医生的注视下,罗道士用一个布条穿过伤口,拉动布条来清洗伤口内部的脓水和化脓物质。
接下来,罗道士取出自己准备好的活鲫鱼,将鱼肉捣烂后加入冰片与五味子,再敷在伤口上。经过几次换药,班长的高烧退去,伤口逐渐愈合。最终,班长感激不尽,十分感慨道:“罗道士的医术真是神奇,竟能让我的伤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痊愈。”
水合一:道士的传统疗法
同样在抗战期间,紫阳庵的道长水合一也贡献了自己高超的医术。水合一出生于湖北随州,自幼跟随父辈学习医学,年轻时曾当过区团总,参与过救民事业。因政府的黑暗无力,他心灰意冷,来到武当山修道。水合一师从紫霄宫的徐本善道长,虽然是文化人,但也精通医术。1930年,红军进入武当山时,他参与救治伤员,甚至帮助将伤员安全送离。到了抗战时期,水合一在山中看到伤员伤势严重,却因缺乏药物而导致伤口化脓。他便动手利用传统土法来制作药物,治愈了大量的伤员。
例如,遇到磕碰伤的伤员,他会取槐树枝烧成炭,再将其磨成粉末,加入香油搅拌后涂抹在伤口上。而对于感染较重的伤口,他会使用大葱根蘸上醋,涂抹伤处,再用槐树粉末和香油搅拌,帮助伤口迅速愈合。许多伤员在接受了这些治疗后都大为赞叹,认为水合一师傅的医术异常高明,疗效奇特。
周咏南:从战场到医院
周咏南,武当山道士周举的弟子,在抗战中也为伤员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她参战后,目睹了大量的伤员,在战场上她经常回忆起周举师傅教给她的三味道教秘方——“玉荷仙液”、“生化灵胶”和“武当万应丸”。这些秘方极具疗效,能有效止血、止痛和愈合伤口。1943年,周咏南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她在医院和医生们分享了这些道教秘方,许多伤员也因此受益。
尽管周咏南的医术并不精湛,但她还是无私地将这些传统的道教治疗方法传授给了医院的临床医生。她的坚持和努力,为许多伤员带来了希望。1966年,周咏南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将这些秘方写下来,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黄天。黄天不懂医术,但他决定将这些珍贵的秘方带回武当山,作为对师祖和母亲的纪念。
道教医术:救人于危难之中
武当山的道士们,凭借其深厚的医术和医德,在抗战时期默默地为伤员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这些道士不仅利用传统的中医知识和草药,也运用道教中的独特治疗方法,为受伤的士兵和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道教的医学理念本就是源于“救人”的宗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武当山的道教医术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了抗战时期不可忽视的力量。
道教医术涉及到中药、针灸、按摩、穴位治疗等多方面,对许多疑难杂症都有显著疗效,这些医术不仅在战时救治了无数士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