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被誉为明朝开国的杰出功臣,实际上是朱元璋在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59年,特意邀请他加入的。在成为明朝的一员之前,刘伯温是一位已经考取进士的官员。在元朝的官场中,他曾担任过一些职务,但由于他的刚直不阿,性格使他在动荡不安的官场中难以生存,最终选择了辞官隐居于家。
后来,刘伯温观察到朱元璋尊重人才、重视贤能,对其有了信心,于是决定投身于朱元璋的事业,为其效力。刘基结合当时复杂的局势,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时,朱元璋的西邻是实力强大的陈友谅,东侧则是同样不可小觑的张士诚,东南方有方国珍,而在南边是陈友定,北方则是元朝的阻碍,形势严峻,地理环境极其尴尬。
在这样微妙的地理背景下,无论朱元璋选择集中力量于哪一方向,都可能面临被其他势力突袭的风险。因此,战略选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此时的方国珍是一位反复无常、缺乏雄心壮志的人,而陈友定又由于距离较远,对朱元璋构不成直接威胁。从另一边看,元朝则主要精力集中在北方的红巾军身上,暂时无暇顾及朱元璋的发展。
所以,刘基认为张士诚不过是一个守城的守虏,不必过于关注。然而,陈友谅显然是一个具有极大野心的对手,他不仅异想天开,自立为王,还位于战略要地,很可能通过水路迅速扩张领土,因而对朱元璋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刘基于是向朱元璋建议,必须时刻警惕陈友谅,一旦战胜他,张士诚必然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若同时收拾陈友谅与张士诚,则后续的方国珍、陈有定、元朝势力也将不攻自破。
因此,朱元璋确认了以陈友谅为首要目标,然后攻打张士诚的战略方针。此外,刘基还建议朱元璋迅速摆脱“小明王”翰林儿的影响,以“大明”为口号,积极吸引天下人心,从而打造更广泛的支持基础。
不久之后,陈友谅果然采取主动,派遣大军猛袭太平,势头如虹,试图顺流而下,直攻应天,欲一举消灭朱元璋的势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朱元璋手下的许多将领都显得惊慌失措,有的甚至劝他逃离南京,有的则直言建议他投降。而朱元璋自己在这个关键时刻也显得犹豫不决。正是在这个危机时刻,刘基挺身而出,坚定地站在朱元璋的身边,认为那些主张投降或逃避的意见都应一律斩首。
随后,刘基指出,陈友谅由于过于骄傲自满,造成了他难以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是他的致命缺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诱使敌人深入,从而给予他们致命一击,重创其士气。刘基的话给了朱元璋极大的信心,驱散了他心中的疑虑,最终鼓起勇气与陈友谅展开决战,并在龙湾一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日后的鄱阳湖大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无疑是刘基为朱元璋立下的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