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当时的国务院部委中,有两个重要的部门的领导人由开国元帅担任——一个是国防部,另一个则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这一安排足以体现新中国对体育工作的高度关注。
1952年之前,体育工作归教育部和团中央管理。彼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主席职位由时任教育部长的马叙伦兼任。然而,1952年11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并在会上提议设立中央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以进一步加强对国家体育运动的领导。周总理提议由贺龙担任体育委员会主任,蔡廷锴担任副主任。此提议获得了全体与会人员的一致通过。
1954年,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贺龙依然担任主任,继续领导这项重要事业。中国体育界一致推举贺龙元帅出任主任,证明这一选择是极为正确的。贺龙自战时便以热爱体育、支持体育锻炼而著称,担任国家体委主任后,他常对不愿从事体育工作的干部说:“我是自愿从事体育工作的,我做体委主任,是周总理和小平同志的安排,也是毛主席的指示。”
贺龙作为开国元帅领导新中国体育事业,成为体育界的传奇人物,因此被尊称为共和国体育的“元勋”。他的事迹在世界体育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贺龙在担任国家体委主任时,依然保留着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的领导职务,工作异常繁忙。为了能够更好地执行体育工作,贺龙请求中央为他配备几位在体育界有影响、值得信赖的助手。1952年11月体委成立时,只有蔡廷锴一位副主任;但到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后,体委的副主任人数增加到了五位,包括蔡廷锴、蔡树藩、卢汉、黄琪翔和荣高棠。
其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著名起义将领卢汉的加入是贺龙从老友角度出发的邀请,卢汉欣然答应。在贺龙的领导下,许多在部队和西南区从事体育工作的优秀干部被吸引到国家体委,成功地帮助体委迅速启动并高效运转。
这五位副主任的背景都非同一般,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蔡廷锴
蔡廷锴出生于1892年,广东罗定人,保定军校毕业,他的名字与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密切相关。在这场战斗中,蔡廷锴指挥第十九路军顽强抗敌,迫使日军四度更换指挥官,最后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抗战结束后,蔡廷锴曾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及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68年因病去世。
蔡树藩
蔡树藩,著名的独臂将军,曾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担任工人代表,20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七大代表。抗战时期,他在八路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并在战后从事政治工作。蔡树藩不仅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的文武双全的才能也使他在体育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1954年,他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1958年,蔡树藩因飞机失事在苏联遇难,年仅53岁。
卢汉
卢汉原名邦汉,云南昭通人,彝族,曾是云南的军政大员。他以率军参加抗日战争而闻名,曾在台儿庄等战役中屡建奇功。日本投降后,他继续在云南担任重要职务。1949年,卢汉率部起义,加入新中国的建设。1954年,他被任命为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继续为国家体委贡献力量,直至1974年去世。
黄琪翔
黄琪翔,1898年出生于广东梅县,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指挥过淞沪会战、滇西缅北战役等多场重要战役。抗战胜利后,黄琪翔公开表态不参与内战,并支持新中国建设。他于1954年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直至1970年去世。
荣高棠
荣高棠是新中国体育界的资深元老,早年便投身革命,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他在青年团和体育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他带领新中国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赴芬兰,首次在奥运会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1954年,荣高棠成为国家体委的第一任秘书长,之后又担任副主任等职务,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他重返工作岗位,并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获得了中国第一枚银质勋章。
这些体育界的领导人物,不仅在军事、政治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他们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