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写:
---
“把城里的医生全都请来给我治病,我不能死,朝廷没有我不行!”1912年1月26日,清廷大臣良弼遭到刺杀,虽然没有立刻丧命,但左腿被炸断,鲜血如泉涌般不停流淌。
那天夜晚,许多医生连夜赶到良弼府,为他施救,尝试了各种医疗手段,但鲜血依然难以止住。几天来,良弼不断流血,身体逐渐虚弱。直到1月29日清晨,良弼脸色惨白,身体瘦削,已经完全停止了呼吸。
那么,作为清朝末年朝廷重臣,良弼到底是谁刺杀的?为何他在临终前断言自己死后大清必将陷入危机?
“臣以为,绝不可任用袁世凯,此人心术不正,极度贪权……”武昌起义爆发后,良弼曾向朝廷提出这样强烈的警告。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势力迅速膨胀,清廷应对乏力,局势日趋紧张。
在此关键时刻,谁来指挥清军对抗革命党,成为朝廷头疼的难题。经过反复斟酌,朝廷认为袁世凯曾有过军队训练和统帅经验,决定重新召他回京,寄望他能平定局势。
然而良弼对袁世凯极为不信任,多次上奏朝廷,极力反对袁世凯掌握大权,担心他会误事。可朝廷却像赌注一样,把军权交到袁世凯手中,甚至将他提升为内阁总理大臣。
良弼对此难以理解。自己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业优秀,军事理论扎实,且长期参与新军训练和改革,理应受到重视。更何况,他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身为皇亲国戚,朝廷不信任自己却信袁世凯,令他愤懑不已。
不久,袁世凯野心显露,他公开宣称清廷难以抵抗革命党,不如议和。此言引起不少大臣强烈不满,认为袁世凯此举意在自肥。良弼同样反对议和,多次请求朝廷发兵,但均未获批准。
隆裕太后虽然政治上不甚精明,但偏爱袁世凯,每次他汇报情况,太后都深信不疑。当袁世凯称清军已无力抗敌时,隆裕也逐渐接受了议和的可能。
实际上,袁世凯一边向太后谈议和,一边与革命党密谋,计划议和后自己取代清廷,成为新的领导者。革命党为了推翻清朝,也同意了袁的条件。
良弼目睹清廷被袁世凯把持,怒不可遏,遂组织成立“宗社党”——这是一个坚定的保皇派政治团体,由一批顽固的清廷大臣组成,主张强硬镇压革命,维护皇权。
令人意外的是,宗社党很快吸引越来越多清廷官员加入,隆裕太后似乎也将希望寄托于良弼一方。
但袁世凯为迅速夺权,已不再忠诚于清廷,而是暗中与革命党联手谋划推翻皇室。
此时袁世凯的最大障碍是谁?显然是隆裕、溥仪及宗社党的良弼。
在与革命党密谈时,革命党要求袁世凯尽快说服太后,同意共和,以减少流血。袁世凯为清除异己,故意在革命党人面前说道:“隆裕太后好说话,皇帝退位也好说,但宗社党的大臣们挡在前面,我很难办。”
早前,一些革命分子组成暗杀团,计划迅速除掉袁世凯、良弼等关键人物,推动革命进程。
他们先选择刺杀袁世凯,但袁身边守卫森严,暗杀未遂,反而损失几名成员。
从此袁世凯减少外出,暗杀团失去机会。于是,暗杀团将目光转向良弼。
良弼行踪难测,且身边警卫严密,如何接近他成为难题?
腊月时节,暗杀团想起清廷有一惯例——腊八节当天,所有大臣都会前往皇宫请安谢恩,良弼必定会去。
但紫荆城门多,良弼可能从任一门进出,难以捕捉。暗杀团决定在良弼住所守候。
刺杀行动的主要策划者是彭家珍,他准备了炸弹,计划像刺杀袁世凯一样用爆炸物击毙良弼。
从腊月初开始,彭家珍对良弼进行细致侦查,识别其面容,打听其行踪,甚至了解当天可能穿戴的服饰和出入时间。
1912年1月26日腊八节当天,彭家珍抵达京城,住进客栈,并换上官员冠服,准备伪装接近良弼。
为避免引人注意,他请客栈老板帮忙找一辆马车,老板见他装束庄重,以为是官员,迅速帮忙安排。
彭家珍坐上马车,朝良弼府方向驶去,准备以官员身份入府请安,伺机刺杀。
却因时间判断失误,到达时良弼尚未回家。家中下人劝他改日再来。
“良大人去哪里了?我有急事相见。”彭家珍问。下人以为他真是官员,便透露良弼可能在军谘府。
彭家珍立刻转车前往军谘府,附近警卫森严,但因他穿冠服且出示名片,清军未加阻拦。
正当彭家珍接近大门时,良弼刚好走出军谘府。
彭家珍迅速跳下马车,假意请安,自报姓名,试图以“有急事禀报”为由,诱使良弼进入密室。
良弼却一眼看穿彭家珍是假扮,立刻转身欲逃并呼叫护卫。
彭家珍见计划暴露,立即掏出两颗炸弹向良弼投掷。
虽未击中良弼本人,一颗炸弹击碎附近石块,碎石射中良弼左腿,导致大腿骨折断裂,血流如注。
同时,一块碎石击中了彭家珍头部,他当场牺牲。
良弼因剧痛昏厥,紧急请来多名名医施救,但伤口巨大,骨头断裂,大血管破裂,情况极为危急。
数日后,良弼终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他的死导致宗社党失去领袖,革命党乘机加速进攻,最终推翻了清朝。
然而,彭家珍这位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未能亲眼见证清朝的覆灭。
---
如果你想,我还可以帮你写得更详细或者更简洁。需要吗?